近年来,宾阳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全区、南宁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总要求,全面深入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奋力谱写宾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近年来,先后有27个机关单位、学校等被命名为自治区、南宁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个村获得“广西民族特色村寨”命名。
用明确的思路引领创建。聚焦机制建设,明确了“2022年成功创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目标,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原则,以“完善组织架构、强化意识教育、融合中心工作”为三大切入点,举全县之力,在创建过程中奋力写好宾阳故事。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制定《宾阳县创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及时调整全县民族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和创建办,细化职责分工,明确组织机构、工作机制、人员、经费等,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二是强化宣传教育。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三个纳入”工作,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内容;纳入年度绩效考评、干部考核;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宣传教育体系。制定了《宾阳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培训工作方案》,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宣传教育活动,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专题听取和研究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及时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县委领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为课题,多次为各级专题培训班授课。三是强化工作融合。年初县委县政府就将创建工作纳入2022年宾阳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将创建工作与全县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在发展民族产业、振兴民族文化、完善村庄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为全县顺利开展创建工作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用有效的手段入脑入心。我们聚焦思想引领,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一是创新开展“五个100”活动。创新开展“五个100”活动(开展100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活动、开展100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大赛、开展100场民族团结进步成果巡展活动、开展100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文艺演出活动、开展100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思政课评选活动),坚持以文学凝聚人心、以艺术传递和谐、以教学播撒种子、以展演汇聚认同,不断丰富创建载体,真正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递到基层每个角落。二是有效推进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学校课程教育主阵地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县各中小学2022年度教学计划和开学第一课教育内容,通过讲民族团结故事、唱民族团结之歌、绘民族团结之花、跳民族团结之舞,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青少年心灵的最深处。三是用好文化这张“名片”。结合“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活动,以“五大文化”(厚重包容领秀一方的古城古韵文化、龙腾宝水奋勇争先的炮龙文化、无负初心成道宾阳的宾阳•王阳明文化、铁血昆仑家国情怀的昆仑关军事文化和凝心聚力赶超跨越的黎湛铁路文化)为题材创编舞蹈《炮龙汉子》《师公•迷》,宾阳丝弦戏《王司令员开火车》《夜袭昆仑关》等优秀剧目,深入挖掘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使宾阳炮龙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宾阳丝弦戏、织锦技艺、露圩壮族圩逢节等18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各类民族节庆异彩纷呈。
用有限的资源打牢基础。我们聚焦阵地建设,深入开展“六个一批”工程(建立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建设一批“同心文化载体”;培育一批民族特色村寨;培育一批民族文化;扶持一批民族产业;树立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典型),构建创建工作宣教大格局。一是突出“同心文化载体”建设。在宾阳县党史教育馆、程思远故居、宾州炮龙文化园、思恩民族中学、凤凰小学挂牌设立了5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累计投入50多万元建成“稻花香里同心文化广场”等“同心文化载体”13个;各统战成员单位积极认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阵地170多处,投入30多万元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传,制作宾阳县创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专题宣传视频供全县各镇各单位推广;充分利用各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宣传栏、宣传窗等载体,大力宣传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二是打造“三项计划”示范点。将“宾阳县凤凰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打造成为“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示范点;投入近130万元用于修缮和保护民族特色村寨及改善露圩镇露圩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把露圩社区打造成“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示范点;古辣镇蔡村、武陵镇龙德村荣获2022年“广西民族特色村寨”,将古辣镇蔡村打造成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试点示范景区”。三是突出产业带动。充分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2500多万元,扶持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推进邹圩镇红陶产业项目、思陇镇竹编产业项目、武陵牛角梳产业项目发展,有效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工作深度融合,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四是突出先进典型宣传。联合新闻媒体对宾阳的好人好事进行广泛宣传,树立中华镇代理妈妈、韦曰坚、黎少华等一批先进宣传典范,并针对获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荣誉的模范单位和个人先进事迹进行专题拍摄,在融媒体中心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专栏展播。
用务实的举措保障民生。我们聚焦为民服务,把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作为保障群众利益、凝聚创建力量的有力抓手,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一是搭建互助共学桥梁。以加强语言相通为主线,积极开展互帮互学结对子、汇报演出等活动,组织开展以“推广普通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喜迎二十大”为主题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有力促进各族群众语言相通、心灵相通。二是搭建团结共事平台。把就业增收作为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第一民生,通过开展“点对点”返岗复工服务、就业信息推介、服务企业招工、开发公益性岗位等举措,着力提升农民工、高校毕业生、脱贫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率。今年以来“点对点”输送300多名农民工赴粤返岗复工,共推介就业信息24次,为比亚迪等企业输送劳动力312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196个,生动展示了全县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主题。三是搭建为民服务窗口。认真落实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全县16个镇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依托示范创建“进社区”,将政策宣传、就业培训、特困人员生活保障、残障人士救助等纳入社区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63亿元用于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真正做到了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成果转化为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浓厚感情,转化为各族群众团结互助、同心同德、携手共进的创建合力。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