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一家亲”文艺汇演。陈俊 摄
一条条畅乡通村的公路,拉近的不仅仅是空间距离,更是各民族间“心与心的贴近”;
一项项不断刷新的数据指标,不单单是看点亮点,更是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注脚;
海东市总人口173万,少数民族人口8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0.6%。这里生活着汉族和藏族、蒙古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19个民族,形成“小聚居,大杂居”分布特征。
海东,是一方多民族共生共荣的热土。在这里,传颂着各民族亲如兄弟姐妹、相互包容、团结和睦、共谋发展的动人诗篇。他们肝胆相照、休戚与共,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似锦繁花尽情绽放。
在这片浸润红色历史文化、具有古老民族传统的土地上,海东市以“民族团结进步+”为核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步、民族团结同心、社会和谐同创,积极打好民族团结“和谐牌”,唱响民族团结“进步曲”,浇灌民族团结“常青树”。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
2013年2月,国务院批准海东撤地设市。十年来,海东市委、市政府立足多民族聚居、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源远流长,多宗教并存,民族宗教工作和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的特殊市情,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引领和推动海东发展,解决海东发展问题的战略牵引和重要抓手,全市呈现出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顺、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更是扎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不断开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手足相亲,团结和睦,是海东各族人民恪守传承的民族情缘;风雨同舟,守望相助,是海东各族人民齐声高唱的团结乐章。
走进青海人“会客厅”的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驿河湟民俗文化体验地,撒拉族院落、藏式院落、土族院落、回族院落、汉族院落……一座座饱含浓郁民族特色的院落毗邻而居,各民族儿女在这里共同经营、共同生活,各民族建筑、美食、民俗文化在这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老人虽然不是我亲生父亲,但是我愿意像侍奉亲生父亲一样孝顺他。”二十年如一日,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山乡大庄村土族农民李仁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二十多年来,他敬养汉族老人李长旺,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
在乐都区碾伯镇衙门庄村,群众摒弃传统封建思想,提倡婚姻自由,全村共有57户人家,有25户为汉藏通婚家庭,他们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营造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西街村,多年来这个村“撒拉、藏、回、汉”四个民族亲如一家的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回族老人苏努古患胆结石需手术治疗,村干部和群众得知这一消息自发捐款,让老人得到及时治疗;藏族村民朱成正的妻子病故后,回族、撒拉族群众捐助1000元,帮他料理后事;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村子里的群众互相来往,相互拜访,共同祈福祝愿……
这些,仅仅是海东群众互帮互助、团结守望、相亲相爱民族一家亲的生动缩影。
海东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加快推动发展上,积极搭建创建平台载体,实施“班彦村移民搬迁”等一批促进民生发展的重点工程,培育“拉面经济”等一批促进民生发展的特色产业,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指数,凝聚各族群众“一心向党、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
种下石榴籽,浇灌民族花。十年来,海东市投入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12.7亿元,2022年较2012年增长10537万元;全市级财政累计安排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专项资金1.1亿余元。
成功举办全国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奔小康现场推进会;实施“河湟石榴红”品牌工程,打造社区石榴籽家园24个;与全国100多座城市签订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合作协议,被评为全国第四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实践基地4个,成功承办青海省第七届民族体育运动会……
石榴花开,硕果盈枝。2019年,海东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全市6县区及6个单位先后跻身全国示范行列,命名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个,5个单位、6名个人分别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
从祁连山南麓到黄河之滨,从湟水谷地到阿依赛迈山脚,无论是在乡镇、学校还是机关,各族群众以博大的胸怀,像珍惜眼睛和生命一样珍惜民族团结,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中凝聚力量,在河湟大地齐心协力绘就着一幅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壮美画卷。
“56个民族56枝花,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今日之海东,处处新风貌新气象,经济发展活力迸发,产业发展物阜民丰,民族团结籽籽同心……一幅幅美丽画卷徐徐铺展,记录着海东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轨迹。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