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隆林各族自治县文化馆前的体育广场上,来自各民族的演员们聚集在一起,为隆林各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开幕式排练千人民族团结舞,他们身着各色民族服装,载歌载舞,其乐融融。
70年来,隆林各族自治县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推动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隆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共建和谐家园,民族团结之花遍地开放。
构建精神家园,画出民族团结“同心圆”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携手同心共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手足相亲,合唱团结欢歌,守望相助,共建和谐家园”……走进隆林鹤城新区,各种民族团结进步元素随处可见,最令人眼前一亮的,便是这里的乡愁记忆馆。
“这里陈列着过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过的物品,为各族搬迁群众保留对过去生活的一种回忆,让他们来到这里也能有家乡的感觉。”鹤城新区驻村第一书记谭思波介绍,为了丰富搬迁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该纪念馆以民族服饰、民族传统节日为底蕴,通过还原苗、彝、仡佬、壮、汉等民族生活场景,展示了5个世居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图文资料、生产生活实物,唤起各族群众的情感共鸣。
不仅如此,鹤城新区还建起了文化艺术点亮乡村振兴工作站,通过梁汉昌作品展馆、民族文化书院、隆林非遗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等功能区,引导群众通过体验乡村民族文化,培养读书习惯,营造良好氛围。自工作站建设以来,该站点举办了“情满三月三”等多场民族节庆活动,丰富了社区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隆林全县共有鹤城新区、德峨、桠杈3个搬迁安置点,其中鹤城新区占全县搬迁人口的76.17%,搬迁群众来自全县16个乡(镇)175个村5个民族,被称为“民族聚居大家庭”。2020年成功入选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被评为全国“十三五”时期200个美丽搬迁安置区之一。
构建各民族精神家园,不仅是精神上的引导,更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上。为帮助各族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隆林不断完善安置点的教育、医疗机构、脱贫奔康产业(就业)园等配套设施,让各族搬迁群众在入学、就医、就业等方面得到全面保障。
“每当夜幕降临,社区广场上就聚满了跳广场舞的居民,篮球场上、图书馆里随处可见孩子们锻炼、阅读的身影,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很大的提升。”鹤城新区社区党支部书记陈贵仲说,依托社区的青年之家电子阅览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体活动中心等阵地,社区实现了常态化开展组织共建、环境卫生共建、文化活动共建等。通过开展民族歌舞比赛、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活动,组建了壮族八音、民族山歌、广场舞等文艺队,各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筑牢发展根基,民族团结开出“幸福花”
近年来,隆林将发展特色产业与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等工作有机结合,带领群众增产增收,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走进德峨镇保上村高山蔬菜基地,一簇簇铁头甘蓝包菜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在地里忙碌地采摘、装袋。就在前不久,这里的几万吨蔬菜通过冷链运输进入大湾区,装进了大湾区“菜篮子”。“我们年纪大了出门务工不方便,在这里做工每天也能有一百来块的收入。”苗族群众罗英奶说。
眼下,又到了隆林采摘春茶的最好时节,隆林三冲缘茶产业示范区内,一批批采茶工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劳作。作为隆林扶持的特色产业,三冲茶业建立了“公司+农户+基地+合作社”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打造了隆林最具民族特色的茶叶产业,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作为一个多民族地区,隆林始终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托县内“两黑一黄”“一桑一油”特色产业,积极构建“产业联系到户、产业联系到村”的“两联一带”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引导和带动各族群众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2012年到2022年,隆林的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9974元、3923元增加到37230元、12899元。
守望相助,开启共同富裕新征程
文化传承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纽带,也是各族同胞精神力量的源泉。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隆林还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歌圩节庆、文化下乡等活动为载体,开展苗族“跳坡节”、彝族“火把节”、仡佬族“尝新节”、“壮族三月三”等民族风情和民族节庆文化活动,并邀请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参与,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通过开展苗族芦笙舞、彝族打磨秋、仡佬族踩堂舞、壮族八音坐唱、汉族打陀螺等民族文化活动,实现了隆林各民族都拥有各自节庆活动的格局,各族儿女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嵌入心中、融入血液,各民族共同精神家园进一步形成。
70年来,隆林在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方面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最大程度保障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推动共同富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下一步,隆林各族自治县将以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为契机,引导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不断增强各族人民“五个认同”,凝聚起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强大力量。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