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宗教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宗教资讯 > 正文

桂林市以“三项计划”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效升级

  • 时间:2023-05-06 23:31:34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桂林市位于广西东北部,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自古就是多民族散杂居地区,现下辖两个自治县,一个县享受自治县待遇,有15个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101.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8.85%,汉、壮、苗、瑶、侗、回等6个世居民族在这里长期繁衍生息,56个民族同胞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当好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守护者“二郎神”,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造就了“民族团结甲天下”的新桂林,桂林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山水和美、民族和睦的大家庭。近年来,桂林市以实施“三项计划”为抓手,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呈现新气象,2022年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一、依托深厚底蕴,让各族青少年交流有个好地方

  建好基地,创造交流平台。为推动各民族青少年交流计划,2022年在广西首先挂牌成立一个以研习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一个以弘扬革命英雄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两个青少年交流中心,立足国防教育、科技文化、传统知识等研学活动,组织市本级青少年参加学习培训交流,每年参加人数超过6000人次,其中接待市外青少年超过1000人次。依托各基地举办“同心共圆复兴梦”各民族青年文艺沙龙、“百里漓江石榴红”桂林市第二届青少年篮球赛、桂林日报社小记者成都夏令营等主题活动,参加学生及家长超过5000人。

  组织活动,培养家国情怀。组织24所中小学与广西边境市县开展暑假交流活动,还与台湾花莲、四川大凉山、新疆黑河、内蒙古乌海等地学校开展实地交流、书信交往和云队会等交流活动,参与师生超过5万人;每到中国传统节日,各学校都会组织各族学生做民族各种传统美食,欢度节日,让各族学生在制作美食、文化活动中加强交流,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团结引领各族青少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意识,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培养了家国情怀,增强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和认同。注重从情感上“融”,几年来,共青团、教育、民宗部门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各类常态化开展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60多期,50多所学校参加。为拓展交流,共同筹划推进与内蒙古兴安盟、新疆吐鲁番统战和民宗部门等开展青少年云上交流、暑寒假交流活动,继续共同书写团结奋斗的新篇章。

  凝聚共识,筑牢思想基础。加强各族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不断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充分尊重青少年主体地位,以“青年大学习”为依托,以主题团队活动为平台,以开展“石榴籽一家亲”主题团课和队课、理论宣讲、活动体验等方式,分层分类引导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引导各民族青年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实践认同、制度认同、情感认同;在广大青少年中有重点、分层次开展民族宗教政策宣传、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优秀民族文化介绍等活动,助推广大青少年了解和掌握党的民族政策;如以象山区“红领巾奖章”争章活动为契机,组织全区各中小学少工委开展“小石榴籽章”争章活动,通过与民族学校“手拉手”、共同观看民族团结影片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真正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多措并举,强化服务保障。将加强思想引导工作与解决各族青少年现实问题有效结合,推动各族青少年主动参与维护民族团结。如组织向社会广泛征集爱心物资,以圆梦的形式捐赠书籍等学习生活用品,帮助重点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实现536个微心愿;建立“青年维权岗”等维权阵地,切实维护未成年民族青少年合法权益。如象山、秀峰、七星等县区开展“护蕾行动”,联合有关部门打造青少年校外实践警示教育基地,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阵地“有形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各民族青少年法治意识;联合消防救援队,利用现场模拟教学对未成年人进行防溺水宣传和培训,切实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提高防范意识。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按照点对点的方式上门为新疆来桂林务工人员子女进行普通话和学习辅导,鼓励他们的子女参加各类文化体育活动融入大家,如桂林市第四中学三年级学生赛比娜参加学校田径队,参加桂林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同龄段全能第五名。

  二、依托博大胸怀,让各族群众互嵌发展有个好平台

  “来到桂林就是桂林人”。桂林以博大的胸怀,制定政策措施,完善注入地和流出地协调联系机制,欢迎和支持各地各民族群众前来桂林投资兴业、务工经商,前来桂林安家落户,融入这座山水名城,与本市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桂林市各个领域、各个地方,日趋成为各族群众互嵌发展的好平台。

  始终把发展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内容。经过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小康社会,桂林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51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9.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市6986户、29934人易地搬迁开始了幸福新生活;龙胜各族自治县70周年县庆、恭城瑶族自治县30周年县庆分别获得1.62亿和1.48亿元的项目扶持,每个民族乡乡庆获得3000万元以上的专项扶持。截至2022年,全市有国家级、自治区级民贸民品企业17个,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1.07%,30多万居民住房困难问题得到解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7.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把落实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为促进发展,扩大发展空间,桂林市所有政府机关部门从老城区搬迁到临桂新区,初步形成了新的发展圈,当前来自全国各地到桂林购房定居、经商、发展的人数大大增加,在许多新兴社区,甚至一栋楼多民族共居现象非常普遍,在桂林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组成的家庭比比皆是,在民族地区有的甚至一个家庭有5个民族,在桂林各族群众做得了和睦邻居、交得了知心朋友、结得了美满姻缘,还有2名维吾尔群众与当地居民结婚,形成了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基础。

  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确保各族群众在桂林“进得来、留得下、能发展、生活好”。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的“双向管理服务”机制,使少数民族群众享受均等化待遇和服务。全市已建立1个桂林市少数民族服务中心(下辖8个服务站)、79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窗口、76个社区民族之家、3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党支部,全市136个社区中都配备有专职或兼职的民族工作干部。通过一站式服务平台,帮助各族群众解决普通话学习、职业培训、就业居住、子女入学、婚姻等“急难愁盼”问题,共组织少数民族群众开展各类培训超过4000人次,帮助租住协调门面超过400人次,解决小孩就学98人次,调解矛盾150多次,慰问特困少数民族群众500户,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如在桂林有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众500多人,从事新疆烧烤餐饮、玉石买卖,在桂林从事餐饮业21年的约麦尔·热合曼已在桂林买了房,一家6口人全部落户桂林,从街边流动烧烤摊发展到现在拥有两层300多平方米、各民族员工20名、年收入超百万的正规饭店,热合曼不仅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桂林话也讲得流畅。2022年10月桂林大面积山火时,少数民族群众为救灾前线捐赠了近5万元的物资。

  三、依托秀美山水,让各族群众旅游有个好心境

  建成一批文化精品“促三交”。建成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灵渠博物院等为代表的一批历史文化传习基地,推出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一批民族文化力作,建成以湘江战役为代表的一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深挖和展示了一批典型的“山水文化”精品,编写完成《桂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等。截至2022年,全市有国家级、自治区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8个、13个,形成认同度高、影响力大,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象征意义的文化标识,为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入了新内涵。充分利于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名片,把桂林建设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台,以“旅游+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四个结合’新模式”,实现全市98家A级以上景区创建全覆盖;打造新路线、发展新业态,建成一批红军长征主题公园,开发了以壮族“三月三”、盘王节、苗歌节、鼓楼节为代表的一大批特色民族节庆活动;组织“学在桂林·幸会山水”十万大学生乐游桂林活动。为进一步推动桂林世界旅游城市建设,桂林市政府决定把桂林城徽,也是门票收入最好的象山景区免费向公众开放,加大龙胜龙脊梯田、人间仙境漓江景区、《印象.刘三姐》的提升,特别是印象刘三姐年建成以来到2022年底已演出8000场,游客超2000万,每到旅游季,桂林各地景区都游人如织,虽有疫情影响,2022年游客仍然超过了1亿人,通过旅游让世界关注桂林、了解广西、爱上中国。

  以食为媒促“三交”。近年来,桂林实施“寻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价值”行动,开发了一大批文化精品。如恭城坚持文化、旅游与产业发展并举,推动建设了恭城瑶族博物馆、油茶展示中心等设施;以节为媒,持续举办恭城油茶文化节等活动,从2011年举办首届油茶文化节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二届。2022年11月29日,在摩洛哥王国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委会上宣布,正式通过将包括恭城申报的“茶俗(瑶族油茶习俗)”在内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桂林,油茶以及“千年米粉”,是各族群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既是产业,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油茶也已为各族群众聚会交流的重要载体,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黏合剂。

  


原文链接:http://mzw.gxzf.gov.cn/gzyw/sxxx/t1639939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