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叫响“民族+文艺”品牌。建成中国电影创作拍摄基地、文艺扶贫基地、北京电影学院实训基地。成功举办中国原生民歌节、武陵山国际民俗文化节、乡村文化艺术节、武陵山山歌大赛、土家摆手舞大赛等民族文化活动。土家山歌《幺妹住在十三寨》广泛传播、同名电影在全国院线上映,大型民族歌舞诗剧《濯水谣》《云上太阳》在本市、北京及国外演出,电视剧《侯天明的梦》荣膺第2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荣誉提名奖。
二是擦亮“民族+文学”品牌。建成民族文学重庆创作基地,中国散文学会创作基地,联合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设立土家族文学奖。黔江本土作家创作的中篇小说集《摩围寨》、散文《永远的完美》、诗集《无言的爱》、长篇小说《诗和远方》《濯水谣》荣获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全国第七届“冰心散文奖”等多个奖项。编辑出版《黔江方言俚语》《黔江民间故事》《黔江民俗礼仪》《黔江民族文史》等系列黔江地域民族丛书。
三是打好“民族+体育”品牌。重庆旅游职业学院被授予“木球、陀螺、蹴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组队代表重庆市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健身操项目取得两项全国第二名、新兴土家人摆手操取得全国第三名。土家花样跳绳队在亚锦赛获得9金6银4铜,在全国各大赛事中获得35金31银15铜的好成绩。
四是挖掘“民族+非遗”品牌。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市级33项、区级166项,成功创建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各1个、市级和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32个、特色民族文化学校9所、艺体特色学校5所,培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市级21人、区级155人。全区共有市级文保单位6处、区级文保单位48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传统村落5个。积极扶持民族手工艺品和非遗项目开发利用,推动西兰卡普、地牯牛、黔江鸡杂等非遗项目实现产业化,年产值超过1亿元。拓展民族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南溪号子、后河古戏、帅氏莽号等10余个市级非遗项目在全区A级景区实现常态化演出。
五是打造“民族+医药”品牌。对区域内土家医、医技、土家药物、民间偏方等全方面调查与研究整理,收集制作100多种土家特色药材标本。大力发展青蒿产业,民贸企业重庆科瑞南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近1万亩青蒿种植区,形成年产达100吨/年的青蒿素提取专用生产线,生产技术处于行业中领先水平。
六是夯实“民族+阵地”品牌。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成土家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提档升级武陵山区省市级民族博物馆——重庆市民族博物馆,增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地方党史教育基地、扶贫教育基地,年均参观超10万人次。深入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打造“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民族文化品牌,开设民族文化校本课程26门。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进课堂,在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区民族职教中心开设民族舞蹈、民族音乐、民俗旅游、民族服饰等专业,年均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专业人才近1300名。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