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宗教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监督举报 > 正文

经典常谈 | 不断进行自我革命

  • 时间:2023-07-14 02:06:37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辩证法有这样的表述,“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通过“把辩证法应用到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指引了方向。

  马克思一生都以批判者、革命者的姿态投身实践活动,并十分重视批评和自我批评。他认为,无产阶级革命与其他革命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自己批评自己,并靠批评自己壮大起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写道:“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胜任重建社会的工作。”

  马克思经常对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进行批判、开展斗争。他通过帮助革命队伍“对自身不合理的成分和错误倾向进行批判”,从而组成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19世纪40年代以后,针对工人运动中出现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以及冒牌的社会主义者,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各种虚假的社会主义流派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他们只是“从狭隘的阶级利益出发,始终也走不出自身的阶级局限”。19世纪60年代,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后,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国际工人协会同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巴枯宁主义等“最危险的敌人”进行了坚决斗争,取得了巨大的历史功绩。正如恩格斯所说:“看来任何大国的工人政党,只有在内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这是符合一般辩证发展规律的。”

  在与各种错误思潮进行论战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写下了《哲学的贫困》《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一系列经典著作,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走向成熟。其中,《哥达纲领批判》不仅被誉为“马克思恩格斯辩驳错误社会思潮的典范”,也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自我批评与自我革命思想。

  《哥达纲领批判》创作于1875年,当时德国工人运动中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派,即拉萨尔派和“马克思、恩格斯对其寄予厚望”的爱森纳赫派。“在工人运动持续发展和反动派猛烈进攻的背景下”,两派克服分裂、实现联合的必要性日益突出。为此,两派于1875年拟定了合并的纲领草案——《德国工人党纲领》。但是,在制定新党纲时,由于爱森纳赫派领导人的无原则妥协让步,导致“主张以社会改良取代社会革命”“甚至有令工人群体与普鲁士政府妥协之倾向”的拉萨尔主义错误观点写进纲领。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原则,马克思写下《哥达纲领批判》,厘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本质区别,并对未来社会从制度、发展阶段以及分配等方面做了原则构想,是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纲领性文献。

  《哥达纲领批判》的发表并非一帆风顺,遭到了各方面阻挠。为此,马克思恩格斯“采取了暂时‘沉默’和激烈斗争相结合的灵活策略”。1891年,“德国党内机会主义分子开始活跃,急需一篇理论著作肃清机会主义对党内的影响”,恩格斯认为这是《哥达纲领批判》公开问世的最佳时机,于是将其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上,并为之作序。

  但是恩格斯的这一行为却遭到一些人的指责,他们认为这篇文章的发表会破坏党内的团结。对此,恩格斯指出,党内的自我批评能够使党更加坚强有力。他在一封信中强调:“此文在正式机关报上转载,会使我们敌人的进攻锋芒减弱,也使我们能够这样讲:请看,我们是怎样自己批评自己的,我们是唯一能够这样做的政党。”

  形势的发展和恩格斯所预想的完全一样,《哥达纲领批判》的发表“在党内却获得了热烈赞同”。正如恩格斯所说:“团结并不排斥相互间的批评。没有这种批评就不可能达到团结。”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自我批评的深刻思考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精神基因。列宁在《进一步,退两步》中指出:“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已经久经战斗,决不会为这种刺激所惊扰,他们将不理会这些,而继续进行自我批评,无情地揭露自己的缺点。”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时代先锋和民族脊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也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关键所在。”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的长期战略、永恒课题,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新挑战、新考验,我们要永远吹冲锋号,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薛彬睿)

  


原文链接:http://mzzjw.cq.gov.cn/zslm/zthd/lzwh/202307/t20230712_1214316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