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宗教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宗教资讯 > 正文

桂林市象山景区“四个结合”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景区

  • 时间:2023-07-23 00:18:34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到象山景区考察调研时指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天生丽质,绿水青山,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呵护好。”近年来,象山景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充分发挥象鼻山“城徽”影响力,通过“四个结合”将多元的民族文化和旅游文化融合发展,使象山景区成为展示我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世界窗口”。

  一、景区环境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

  注重在景区树立和突出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生态景观设施,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一是遵循因地制宜、自然和谐、美观大方、寓教于乐的原则建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长廊、同心文化广场、民族政策宣传栏等,方便各族游客、周边各族居民开展交流活动、了解民族政策。开辟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奖问答,在增加游览体验的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二是完善公共设施。科学合理地将民族团结文化元素镶嵌入景区生态环境及公共设施之中,设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雕塑、世居民族雕塑、各民族恋爱风俗长廊,打造趣味性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景观小品,使各族游客、周围居民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熏陶,让景区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教材。

  二、景区文化活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

  广泛汲取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以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形成了“观山水景、听民族歌、看民族舞、体验非遗文化”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特色品牌。一是常态化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舞龙、舞狮、对山歌、民族舞蹈、龙灯会等民俗表演;开展民族乐器、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展演,组织各族游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积极培育自己的民俗乐队,展示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旅游的民族文化内涵,增强各族游客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二是常态化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团结联谊活动。充分发挥广西旅游特色品牌效应,在春节、三月三、端午、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期间,广泛邀请各族游客参与抛绣球、唱山歌、民族传统趣味运动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让各族游客在沉浸式的参与体验中体会“三个离不开”的深刻内涵。在景区开展的“象鼻山下赶大圩热热闹闹庆新春”“嗨唱歌圩节”等大型活动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关注和点赞,不断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三是常态化举办各类艺术活动。充分发挥景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优秀文化传承基地作用,设计开发民族文化研学旅游线路,常态化举办绘画、书法、摄影等艺术节活动,举办“最美劳动者”图片展、“大美桂林”邮票展等系列主题活动,展示了传统艺术的魅力,吸引了各地游客来此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旅游对外宣传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

  构建立体式宣传矩阵,结合景区当季节庆活动或重大赛事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引导各族游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利用景区出入口的LED、OTA平台、微信群、应急广播等途径开展移动宣传,在主游览区域和服务窗口制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景观小品和展示牌;充分利用宣传片、宣传册、文化墙等载体全方位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各民族风俗习惯,推介民族文化、旅游文化;充分考虑各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景区官方抖音号、微信视频号等发布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视频,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四、旅游解说服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

  积极开展理论培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纳入景区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民族理论政策水平,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的使者;充分发挥从业人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作用,将民族团结进步同旅游解说有机结合,通过讲解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历史文化更好地展现出来,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更好地讲述给各族游客,引导各族游客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使各族游客将对“甲天下的山水”的热爱转化为对伟大祖国认同的爱国情怀。

  象山景区将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勇做新时代“二郎神”,将景区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汇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动力,为谱写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篇章作出新的贡献。

  


原文链接:http://mzw.gxzf.gov.cn/gzyw/sxxx/t1679170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