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宗教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宗教时评 > 正文

乌海:绘就民族繁荣新画卷

  • 时间:2023-07-23 00:27:27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乌海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全力呵护“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三千孤儿入内蒙’生动诠释了各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深情,鲜活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内蒙古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体现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团结进步精神……”7月1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宣讲在墨香梨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火热开讲。数十名各族群众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时传出。

  

  墨香梨园社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宣讲

  

  墨香梨园社区是海勃湾区远近闻名的民族团结示范社区,社区3000多位居民中有500多人是少数民族。为持续推动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墨香梨园社区不断丰富学习宣传方式,先后成立了京剧社、舞蹈队、书法协会、马头琴表演协会等多支文艺队伍,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交往交流交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乌海市始终坚持以政治引领民族团结、以文化浸润民族团结,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筑牢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广度和深度,将机关、企业、学校、社区、乡镇、连队、宗教活动场所、网络等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主阵地,明确了“八进”工作的牵头部门。目前,乌海市累计有全国、自治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29家,其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家、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40家、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87家,覆盖机关、镇(街道)、村(社区)、学校、企业等单位,积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润物细无声”。

  仲夏时节,走进海南区赛汗乌素村,民族团结发展新风扑面而来:民族团结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居错落有致、生态农业和民族特色乡村文化休闲观光旅游规模日益壮大,一幅和谐、幸福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多亏党的好政策,赛汗乌素村党委才能在几年里带领全村各族群众实现增收致富。”赛汗乌素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刘占林说。

  

  赛汗乌素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宣传民族文化

  赛汗乌素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农业村。近几年,村里乘着乌海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东风,利用乡村振兴和少数民族发展政策,大力整合“百千工程”和民族团结示范、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争取资金实施重点改造及污水治理、民族特色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完成文化广场、道路硬化、排污沟渠、路灯安装项目建设,制定赛汗乌素村环境卫生管理村规民约,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形成各民族村民参与治理的“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美丽乡村建设治理模式。

  当下,赛汗乌素村的民族团结工作成了附近十里八村的标杆,党建引领民族团结也成为全村发展过程中的最大亮点。村里各族群众彼此尊重,共同参与村里的公共事务管理和重大事项,共同为村子发展出谋划策,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处处呈现勃勃生机。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乌海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为抓手,多渠道、全方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通过合理布局规划城乡建设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实现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1022个党组织、1836名党员干部与2454户家庭结对帮扶,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1708件,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共建美好家园。

  如今,乌海市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和衷共济共画最大“同心圆”,处处洋溢着团结如诗、奋斗如歌、繁荣如画的幸福气息。

  


原文链接:http://mw.nmg.gov.cn/xw/msdt/202307/t20230719_234901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