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会昌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立足民族村组资源禀赋,积极探索边远山区民族村组乡村振兴新路径,以“四个坚持”激发民族村组乡村振兴新活力。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凝聚发展合力。县委、县政府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责任制,纳入政治巡察和绩效考核。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少数民族村组乡村振兴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抓实第六轮对口支援民族村组工作,在人、财、物上向民族村组倾斜,形成支持和参与民族村组乡村振兴工作的强大合力,为民族村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仅2022年就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盘活资产投融资项目共47个、资金4162万元。同时,将县民族团结进步创新创业基地列入全县2023年“八大行动”重点调度项目。
二是坚持守正创新,破解发展瓶颈。针对乡村资产大量闲置、管护运维不到位、乡村振兴投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会昌县大胆推进乡村资产盘活利用改革,建立五级主体经营模式,探索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将乡村资源变资本、资产变资金,破除发展瓶颈制约,推动民族村组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县振兴集团+乡镇子公司+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五级主体经营模式,形成乡村资产盘活利用经营基本框架。如洞头畲族村创办县振兴集团乡镇子公司畲家人公司,成立了雪莲山旅游合作社,与浙江景宁蓝道文旅公司合作开发畲族头饰、畲药香囊等文创产品;与江西品润农业公司合作打造畲乡有机大米、高山雪莲果、高山芙蓉李等农特产品品牌;与太阳山庄合作运营畲家酒、畲族小吃、长桌宴等;形成畲族文创、畲情民宿、畲族美食等六大业态。同时出台《会昌县探索乡村资产管理盘活利用改革实施方案》《会昌县乡村振兴子公司管理制度》等规范性文件,建立组织领导、制度保障、试点先行、市场化运作、风险管控等“五项机制”,稳扎稳打推进改革,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风险。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强化产业铸基。立足少数民族村组实际,探索农业产业发展、三产融合发展、固定资产经营、生产社会化服务、公益设施管护等“五种模式”,使畲汉群众经济交融更加紧密,2023年度全县3个少数民族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了25万元以上,民族和谐、乡村振兴的基本格局已初步形成。如筠门岭镇的6个畲族村组参加了该镇生产社会化服务模式,组建农业生产服务队,建设育秧工厂和稻谷烘干厂,提供代耕、代种、代收、代烘干的“保姆式”服务,有效解决了种地劳力不足问题,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增长。洞头畲族村坚持走生态文旅模式,将畲族风情旅游产业作为乡村振兴主导产业,在原有畲乡乐园基础上,升级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开发了“灰水米粿”“糍粑”“擂茶”等畲家特色小吃,打造了“熊美人”“洞藏畲味”等农特产品品牌,进一步补齐旅游短板、丰富旅游业态,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形成了研学培训、旅游团建、畲情民宿、民族美食、观演体验、农特产品等六大文旅业态体系。
四是坚持文旅融合,突出文化传承。立足少数民族村情实际,通过新建民族团结一家亲长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平台载体。如洞头合理利用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苞茂第古民居,设置畲族文化展览馆,展示畲族特色文化、本土耕读文化及畲族村史。通过加强党史、畲族村史、本土特色文化等展示教育,促进各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意识。弘扬非遗和畲族特色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以省级非遗“畲族摆字龙”为代表的传统民俗表演,传承“开笔礼”“畲族婚嫁”优秀文化习俗,创编了《畲族村民感党恩》《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洞头春晓》等蕴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系列文艺节目,通过举办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洞头非遗小镇村晚”“中华民族一家亲”洞头民俗文化旅游节、畲族“三月三”及各类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共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和良好生态环境、畲族特色文化相结合,实现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