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宗教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宗教资讯 > 正文

苍梧县多措并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时间:2023-08-13 02:11:31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近年来,苍梧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举全县之力大力发展六堡茶特色产业,创新打造“六堡茶香(乡),团结情浓”工作品牌,通过以茶兴县、以茶赋能、以茶结缘,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茶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以茶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茶产业发展建设各民族共同富裕幸福家园,以茶文旅融合深化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一、抓好青少年思想引领,促进各族青少年交流

  大力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一是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在各族青少年中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主题,通过国画、书法、六堡茶文化进校园等全面融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多形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活动,引导各族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典型榜样。二是开展各族青少年主题交流活动。深入开展好“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整合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资源,创新活动载体,健全教育网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各族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创建共处环境,打造“同心馆”、八集茶园、红领巾茶园等教育实践基地,通过沉浸式、体验式、互动性的活动推动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三是组织各族青少年开展社会实践交流活动。深入开展各族青少年研学实践交流活动,建立各族青少年双向交流合作机制,办好各类主题交流活动。充分利用七彩假期“第二课堂”和“四点半课堂”等时间,组织“返家乡大学生志愿者在易地搬迁安置点开展线下教学活动,为安置点的各族青少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专题课,铸牢易地搬迁安置点各族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根基。

  二、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和融

  深化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完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和谐社区。一是强化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推动易地搬迁安置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确保各族群众住得下、融得入、能发展。大力传承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利用同心文化广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爱国宣讲、法治教育宣讲等活动,大力宣讲党的易地搬迁政策和民族政策,引导各族搬迁群众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共建美好家园上来。二是强化群众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1+9+N”模式的一体化服务平台,配套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站、农家书屋、妇女之家、青年中心、老年中心、平价购物中心等9个服务中心,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为各族居民创造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条件,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三是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易地扶贫搬迁要着力加强产业配套和就业安置”的配套设施建设的工作要求,重点建设扶贫产业园,落实产业扶贫政策。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让各族搬迁群众实现稳就业,开展“就业服务+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活动,建立“金牌管家”零工市场,多渠道促就业保民生聚人才,为各族群众构建就业创业新平台。

  三、深化农文旅融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注入新内涵、打造新路线、发展新业态为主要措施,推动旅游业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一是以茶兴旅,做好茶旅融合文章。依托丰富的六堡茶资源,探索“茶+旅游”的发展模步,深入开发“茶旅+民宿”“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茶旅康养融合新业态,重点推进苍梧县六堡茶特色小镇旅游区、黑石山茶文旅综合体、六堡山坪瑶乡田园综合体等茶旅项目,形成茶乡、茶园、茶体验、茶文化相结合的茶旅模式,打造“茶船古道”百里茶廊康养度假黄金旅游线路。二是以文促旅,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六堡茶的发展史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团结进步的历史,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历史。在历年的开茶节及六堡茶文化旅游节上,通过传统六堡茶手工制茶体验、茶艺表演、划竹排、唱山歌等旅游活动,突出茶船古道、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文化等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让各民族游客在轻松自在的旅游氛围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三是以旅促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造茶旅融合产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各地商人投资种植、建仓,每年接纳来自各地的游客和客商超200万人次,六堡茶销往东南亚、新疆、内蒙古等各地。同时,大力推进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建设,促进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原文链接:http://mzw.gxzf.gov.cn/gzyw/sxxx/t1695981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