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藤县将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充分挖掘非遗文化的内涵和潜力,助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和各民族共同富裕。目前,藤县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7项,其中国家级1项,自治区级8项,市级20项,县级38项,覆盖全县17个乡镇。
“非遗+教育”,促进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通过举办非遗传承人研修班、非遗管理员培训班等培训,并实施非遗人才校企联合培养行动,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全县现有非遗传承人156人。加强“校企”“校会”联动,利用龙狮、戏曲等与非遗文化相关的企业和协会共同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将藤县龙狮文化、戏曲文化等非遗文化搬进课堂,促进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全县“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实现100%覆盖,进一步提高了各族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非遗+产业”,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和政策扶持作用,推动“非遗+产业”模式发展。将同心米粉、太平米饼、太平咸酸菜、龙狮扎作等非遗制作工艺与产业结合,组建“村集体+企业+生产加工户”共享经济联合体,促进非遗项目向产业化转化,将市场作为非遗文化传承的载体和传播的空间,在促进传统技艺传承的同时,拓宽各族群众就业渠道和交流平台,提升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水平,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带动各族群众就业增收。“非遗+产业”每年可吸纳1500多名各族群众就业,拉动人均增收2万多元。
“非遗+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开展常态化的非遗文化展演活动,深入各乡镇、各村(社区)开展龙狮、水上船歌、牛歌戏、木偶戏等巡演,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感、认同感,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社会氛围。推进“旅游促发展+交往交流交融”示范建设,充分利用石表山4A级旅游景区、道家村乡村旅游重点村等景区和乡村旅游资源,通过举办歌圩会、汉服走秀、汉服巡游、龙狮表演和牛歌戏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近2年吸引了约50万人(次)前来旅游消费,进一步促进各族交往交流交融。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