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宗教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宗教资讯 > 正文

五指山努力推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时间:2023-12-02 01:37:59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近年来,五指山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六个一批”专项工作为抓手,努力推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创新性发展。

  一、基本情况。一是以“六个一批”项目推进黎族苗族文化传承发展。着力建设一批民族特色村寨,出版一批图书文献和文化研究,打造一批民族文化产品,发展一批以黎药苗药为基础的南药康养项目,形成一批民族文化生态。着手修缮省级文物、“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初保老村,传承黎族干栏式建筑技艺,保存古老原貌特色黎族村落。出版海南苗族织绣文化图书、黄道婆与江浙纺织技艺改进及其影响研究、世界遗产背景下五指山民族特色村寨与建筑文化保护传承研究等一批图书文献和文化研究。完成拍摄“六园”故事专题片、“雨林与您”等热带雨林黎苗文化小型渲染式实景演出、黎峒文博馆黎族文化内容完善提升等一批民族文化项目。创作黎族竹木器乐舞台剧《鱼姑娘的传说》和舞蹈《水满茶香》、举办雨林交响音乐会等一批文化产品。建成五指山悠然石斛产业园、推进黎药角花种植定制园等一批以黎药苗药为基础的南药康养项目。推出热带雨林民族服饰走秀、南圣镇新春村苗家五色饭和粽子帮扶车间等一批民族文化生态。二是以举办民族文化活动推动黎族苗族文化传承发展。成功举办三月三黎祖祭祀大典活动,推出了“共同舞”“打柴舞”“五方舞”等黎族古老民间舞蹈;在三月三活动期间举办“千人共同舞”、苗族婚庆等一系列民族文化活动,丰富了节日活动内容。举办“奇遇.五指山”文旅演艺作品实景演出、2023五指山“上山爽一夏 故园.毕业季”暨“ 州府故园”文化活动、竹竿舞大赛活动、10场“村秀”时装展演活动、56场山城好物公益路演等文化活动;成立五指山黎苗童声合唱团登上博鳌舞台等对外宣传黎族苗族文化,不断推动黎族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三是以保护非遗文化推动黎族苗族文化传承发展。建起非遗传习所20间,非遗传承人156名,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7名。全市共有非遗工坊10家,织女绣娘169人。被列为南海工匠3人,乡土人才5人,传承项目涵盖传统技艺、音乐、舞蹈和民俗等内容。拍摄制作《五指山黎锦》《苗族盘皇舞》《黎族传统骨伤疗法纪录片》等数字资料片。完成《黎族三月三传统文化》《黎族三月三节》等“非遗”丛书。先后挂牌设立香兰黎锦传习所、锦家人织绣传习所、杞艺文化传习所、黎锦技艺传习所等黎锦非遗工坊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黎族干栏式建筑技艺’孵化基地”等16个非遗文化基地,传授、展示黎锦技艺和非遗建筑技艺。建立名师传艺扶持与阶梯式奖励机制,推动实施非遗人才培养“青蓝工程”,培育掌握黎锦技艺人数3544人。2021年以来,举办黎锦苗绣等各类黎族苗族文化培训班28期,受训6740人次。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资金困难,推进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六个一批”专项工作进展缓慢,打造“五指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示馆”项目目前仍无资金投入;二是黎锦苗绣等非遗文创产品转化成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效果还不明显;三是民族文艺创作人才队伍有待加强等问题。

  三、意见建议。建议大力支持五指山推进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工作。一是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持续推进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六个一批”专项工作,确保文化项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是加强与意大利院校、与热带海洋学院艺术学院合作和成立五指山民族歌舞团,培养黎锦产业人才、吸引文艺创作人才、发展壮大黎族苗族文化人才队伍。三是推进黎锦数字化,着力从黎锦设计师培养、黎锦元素二次再创作和黎锦数字化管理入手,推动黎锦产业优化升级,实现黎锦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五指山市民族事务局 王程东)


原文链接:http://smzw.hainan.gov.cn/smzw/zwdt/202311/6f40129046e24c58a33bc038d48ee608.shtml?ddtab=true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