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美康桥——一座充分体现民族团结的桥,位于清远市阳山县秤架瑶族乡秤架村,横跨秤架河。原秤架桥于1965年建成,是G323线公路桥梁,全长91.75米,桥宽8米,两边人行道0.75米。秤架乡组织瑶族、汉族干部群众用心血和汗水铸就了秤架瑶族乡第一座大桥——秤架桥,结束了村民过河渡船的历史。历经近40年的风雨,秤架桥已经不堪重负,西面桥头部分下沉,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因此,2002年8月17日,新建秤架桥请示得到批复并动工兴建。2004年10月25日,国道323线秤架(姐妹)桥建成通车,后来秤架桥只用于行人通行,于2019年在原秤架桥基础上建造善美康桥。
善美康桥按传统建筑工艺建造,桥身全以榫卯连接,是秤架瑶族乡极具特色的地标建筑。串联民族碧道沿线自然生态景观、人文景观。桥全长88.8米,桥宽8米。桥的下半部分为钢筋水泥结构的三大拱桥,上半部分为全杉木结构,桥面木架构共有落地柱204根。桥上共有五座桥亭,28间桥廓,共用小青瓦20万块。桥面两侧有精致的栏杆和舒适的座位,在桥上既可以观赏一河两岸的秀美风光,又能供过往行人避风雨、乘凉休息,因此又被称为“风雨廊桥”。
在桥下的秤架英明村口有两棵三百余年的大榕树,这里曾是秤架的古码头,货船顺着青莲水而上,在这里停船靠岸,商人们在墟埠榕树下架起杠杆大秤收购各种物资进行商贸活动,所以得名“秤架”。货船从南部带来了布料、盐巴,通过马队运往如今的湖南、乳源一带,大山里的瑶族同胞带来了自己炒制的茶叶和山货,和北上的商人交换生活物资。通过瑶汉同胞的贸易通商,共同劳作,加深了民族同胞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带动了秤架当地经济的繁荣。历史上对阳山关的设置众说纷纭,其中一个说法就是在秤架境内,可能是秦军进攻岭南所开凿的一条军道,后来转为民间商道,因商贸繁荣而设立阳山关。
虽然阳山关的说法尚未验证,可如今善美康桥成为阳山有名的“网红打卡点”,吸引了大批游客,据统计2023年秤架瑶族乡来访游客数将近40万人次。目前桥旁建设有民族公园、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为来访游客提供服务。瑶汉同胞们在桥上自发摆买起秤架特色乡土物产,通过直播等新媒体宣传秤架美丽的山水风光和乡村振兴的成果。乡党委、政府积极谋划,通过加强文旅设施配套和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以善美康桥为核心推动秤架瑶族乡3A级景区打造,将善美康桥打造成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基地。
悠悠陶江水,巍巍秤架桥,见证了百年来秤架瑶汉人民团结进步的发展,近年来,秤架瑶族乡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人居环境、特色民居、民族文化、特色产业、民族团结、保障机制”六位一体下功夫,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乡党委、政府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不断深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文化共融、服务共享的基层善治新格局,促进我乡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切实提升了辖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接下来,秤架瑶族乡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重要抓手,以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主阵地作用,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融合推进,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文明、生活方式上凝聚共识,广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绘好最大“同心圆”,架起“民族团结桥”。
(来源:秤架发布)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