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民族乡村发展深度融合,在人才、产业、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激发民族乡村活力,走好民族乡村振兴“赶考路”。
发挥人才关键优势,锻造民族乡村振兴“攻坚手”。为民族乡村选优配强专业技术干部队伍,组建“特派员+本土农村人才”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目前,已组织9名专业技术人才与全县4个民族企业进行双向对接,解决技术问题11个,推广新技术1个。先后在3个民族企业设立农业科技人才专业工作站,建立木耳、草菇、烤烟等特色产业技术示范基地;依托科技特派员的影响力,组建东华理工大学黎川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科技人才工作站,落实专项科研经费,确保满足民族乡村科技人才的工作需求。为民族乡村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开展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场,培训民族乡村干部、农业致富带头人、脱贫户等100余人次。
深耕特色产业沃土,探索民族乡村振兴“新方向”。在民族乡村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壮大、合作社升级、家庭农场提质、社会化服务组织孵育”四大工程,推动农民增收、村集体增效。一方面,依托民族乡村自然禀赋、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采取租赁、承包、作价入股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菌菇、烤烟、白莲、小香猪、山羊等特色种养产业,实现集约式、链条式、抱团式发展。另一方面,推动数字经济与民族产业有机融合,建立县级电商运营服务中心、电商综合服务站和物流网点、村级电商服务点“三级服务平台”,培育民族乡村电商从业人员5人,在民族乡村探索打造直播基地,促进民族乡村经济“出圈”,乡土人才“出镜”。
建设美好人居环境,盛开民族乡村振兴“幸福花”。2023年,整合县交通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资金和项目向民族乡村倾斜,协调12个对口支援单位帮扶30万元支援民族乡村,建设新农村、道路升级改造、民族文化广场等,积极向上级争取24万元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建设水渠、陂坝、护栏等小农水利项目,进一步改善少数民族乡村基础设施,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民族乡村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危旧房改造、垃圾处理等治理工程,为每个民族村组配备1名农村保洁员,负责清理村内外垃圾,进一步改善民族乡村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