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果洛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要求,持续巩固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截至目前,全州共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5个、教育基地1个、模范集体12个、模范个人12名;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6个、教育基地6个、模范集体25个、模范个人44名。
一、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完善
及时调整充实州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推进新时代果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任务分工方案》《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协调工作机制》《开展“石榴籽家园”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修订《果洛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列》,在全省率先出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约》,落实领导干部直接联系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制度、民族工作协调机制等,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统战民宗部门综合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各族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大格局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长效机制。
二、思想教育引导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更加牢固
坚持创建工作大众化、人文化和实体化,精心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主题广场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一进”活动载体,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场讲座千人宣讲万人签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村社进寺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农牧民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演讲大赛等活动。组织开展全国主流媒体“果洛行”活动,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宣传报道创建工作的经验做法和成效。通过“民族团结进步+互联网”方式,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做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常态化。
三、创建载体不断丰富拓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物质基础更加丰厚
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行动,把“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落实到民生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大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农牧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着力在守护“中华水塔”和黄河安澜中坚守“源头责任”、彰显“干流担当”,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保护让牧民群众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实现了“绿富”双赢,2023年果洛州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健全完善支援机制,深化拓展帮扶内涵,特别是教育人才“组团式”支援帮扶,促进了教育由“保学”向“优学”转变,果洛西宁中学已成为果洛教育的“金名片”;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帮扶,实现了果洛医疗技术从无到有、医疗人才由少变多、群众就医由远到近的“三个明显”改善,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续深化,“融”的导向更加鲜明
全面落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十项行动”,2023年投入资金3200余万元,参与人数8000余人次。坚持以文为媒,以旅为桥,果洛足球队亮相贵州“村超”,果洛青少年研学黄浦江畔,果洛健儿在国际赛场首秀夺冠,果洛青少年管乐团参加“中华杯”中国第十七届优秀管乐团展演并获奖,《永远的长征》《从黄河到长江》等精品文艺剧目多次赴省内外巡演。组织民营企业参与贸易洽谈、特色产品展销等活动,果洛特色农畜产品走进上海等大城市居民餐桌。深入开展石榴籽家园创建活动,通过持续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民族联谊活动,有效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果洛与各地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日益紧密,载体、形式和内容愈加多样,大交往大交流大交融成为历史趋势。
五、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水平显著提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基层基础更加稳固
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规范管理基层宗教活动和宗教教职人员。积极探索青川毗邻三州四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共创共建等符合地方实际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交界地区交往交流、安定有序、共创共建的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平安果洛、法治果洛建设,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总结提炼推广“班玛经验”“达日牧长制”等一系列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典型经验,有效夯实果洛长治久安的基层基础。
六、主线意识明显增强实践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建成果更加丰硕
注重历史史实的活化利用,深入挖掘红军长征经过班玛、果洛和平解放等红色历史,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引领作用,收集整理全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典型先进事迹,编制《榜样的力量》宣传读本,精心策划推出“果洛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四特辑”,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注重文化赋能,邀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雪山大地》作者杨志军出任“果洛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大使”,其发表的《当好果洛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大使》署名文章引起强烈反响和共鸣。注重理论研究,成立果洛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与青海民族大学共同打造理论与实践基地14个,以校地“双向赋能”新模式,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和智力支持。注重总结提炼,全面梳理创建工作好做法好经验,形成“抓党建聚合力”品牌化、“强思想凝共识”大众化、“强生态显担当”绿色化、“抓产业促融合”实体化、“惠民生增福祉”亲民化、“重法治保稳定”制度化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果洛实践经验”。
原文链接:http://mzw.qinghai.gov.cn/index.php/dfdt/389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