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宗教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宗教舆情 > 正文

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十六届海峡论坛·闽台民族宗教交流系列活动”侧记

  • 时间:2024-10-31 20:33:35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6月16日至17日,福建省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台湾少数民族历届乡镇市区长总会、台湾文学艺术界、台湾中华眷村代表、台湾青年等50余人组成交流考察团,前往漳州开展参观交流活动。嘉宾们先后参观了漳浦县台湾农民创业园、蓝氏宗祠,见证了两岸蓝氏族谱对接仪式,考察了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送坑村闽台缘同心馆、文化园和新圩镇官畲村,体验了高山族抛陀螺、拉手舞等非遗精品项目,感受了充满中华历史文化底蕴的漳州古城。

  

  族缘相同 血缘相亲

  

  

  台湾嘉宾参观“种玉堂”

  第一站,来到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漳浦县赤岭畲族乡石椅村“种玉堂”。“种玉堂”取自“种玉蓝田”,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是漳浦蓝氏和台湾蓝氏宗亲的总祖祠,记录了“平台首功”蓝理、“治台功臣”蓝廷珍以及“筹台宗匠”蓝鼎元等人收复、治理和开发台湾的壮举。

  

  两岸同胞共祭蓝氏先祖

  

  

  两岸蓝氏族谱对接、共祭祖先活动就在此处举行。“族谱是连接两岸家族血脉的桥梁,从中能够找到蓝氏完整的迁台脉络”。至今,在台湾南投市的凤山里、嘉义县梅山乡安靖村及彰化县社头乡都有一个名叫“樟普寮”的地方,居民以蓝姓为主,溯其源皆出自漳浦的种玉堂。“台湾现在还有很多与大陆同名的村落,祖先们以祖籍地命名,是为纪念原乡、缅怀祖先,彰显了两岸同胞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情感”,台湾少数民族历届乡镇市区长总会监事长柯武勇如是说。从台湾基隆远道而来寻根谒祖的基隆市蓝氏宗亲蓝福明夫妇,在漳浦蓝氏宗亲的介绍下,认识了同宗的堂叔、堂兄,并进行了祭祖活动,“两岸语言相通,我们用闽南语向祖先报告自己以及家庭的成长情况,表达对祖先的尊敬,祈求祖先的保佑,这让我们感觉很亲切,通过族谱对接,我们找到了根、认识了根,以后一定会常来往,经常回来谒祖进香。”“台湾现在正在筹备建立全台的蓝氏宗亲总会,协会是两岸沟通的重要桥梁,希望通过协会,使两岸蓝氏团结起来,进而影响更多人”。

  

  载歌载舞 同心共济

  “闽台缘同心馆”位于华安县送坑村,是华安县7个高山族聚居村中高山族人口较多的村。“闽台缘同心馆”围绕“闽台同心、共同家园、共同富裕、共同进步、非遗传承”等五个主题篇章,精选200多张图片,采用“图文展示+实物展示+沉浸式体验”的模式,突出打造了闽台两岸民众交流的情感家园、文化家园、共富家园。

  台胞三代、排湾人后裔严丽贞是同心馆的讲解员。她提到“我的爷爷年轻时从台湾来到大陆定居,从小就听他讲两岸骨肉相亲的故事”。来自台湾少数民族乡镇的张进德激动地对严丽贞说:“我认识你爷爷哦,我是第六次来送坑村了,这里发展实在是太快了,每一次来都不一样。”来自台中少数民族代表包世晶提到:“这次来主要就是想邀请大陆高山族的同胞来参加我们今年要举行的‘丰年祭’活动”。两岸各民族文化相通,台湾少数民族历届乡镇市区长总会执行长赢在达那目指着馆中展示的服装实物说:“两岸高山族的服饰、图腾都是一样的,我们愿意和大陆合作共同保护和传承我们共同的文化。”

  

  台湾嘉宾与同心馆讲解员交流探讨

  

  

  大雨息不灭两岸同胞相聚的热情,在华安县新圩镇东北部的官畲村品尝了乌米粽等畲族特色美食后,台湾嘉宾们就被灯光璀璨的舞台、激情的韵律吸引,当地高山族体育舞蹈运动员们为嘉宾们献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高山族舞蹈表演。华安高山族民族文化浓郁,大家经常开展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体育活动,如抛陀螺、跳拉手舞等,高山族拉手舞更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嘉宾们不自觉地跟随舞蹈节拍、翩翩起舞,高山族体育舞蹈运动员们围成一个大圈,牵起手来,与台湾嘉宾们一起跳起了拉手舞,歌声、掌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包世晶说:“歌舞是少数民族表达心情的方式,是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今天我们用歌舞来表达对大陆同胞的感谢,拉近彼此的距离”。

  

  两岸同胞载歌载舞

  

  高山族体育舞蹈运动员们还拿来彩色的陀螺与嘉宾们一起分享、体验抛陀螺这项传统的体育活动。台湾嘉宾们纷纷跃跃欲试,模仿着运动员的动作,陀螺在空中划出优雅的弧线,然后稳稳地落回地面,继续旋转。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系学生郑觉明津津有味地反复尝试。蓝福明深情地说:“抛陀螺让我想起了儿时的记忆,能感受到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台湾嘉宾们表示,这种跨越海峡的友谊和互动,不仅增进了两岸同胞的了解和认同,也让他们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和谐与团结。

  

  台湾艺术大学青年学生体验抛陀螺

  

  文化盛宴 唤起乡愁

  在细雨绵绵的午后,嘉宾们走进大地村古寨,踏入了如梦如幻的电影《大鱼海棠》拍摄地——二宜楼,在“春耕水满田,秋收黄金麦”中体会“天人合一”的东方建筑美学。

  二宜楼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其名取自祖辈“宜山宜水,宜家宜室”的美好愿望,是福建单体面积最大的土楼,也是世界级文化遗产,楼中珍藏壁画、彩绘、木雕、楹联之多让嘉宾们感叹为“中华艺术宝库”。雨滴轻轻敲打着古老的土楼,发出悦耳的节奏声,二宜楼在雨幕中更显古朴与庄重,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沿着蜿蜒的石阶而上,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痕迹上,感受着岁月流转的韵味。

  一阵悠扬的交响乐声响起,那是《大鱼》的旋律。活动特别邀请华安籍国际著名指挥家汤沐海带领一众杰出音乐家和表演艺术家,为嘉宾倾情演出。伴着旋律嘉宾们步入楼内,共享文化盛宴,赓续中华文脉,唤起浓浓乡愁。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巴燕庭说:“台湾的少数民族也是几代同堂,家的观念深植我们心间,祖祖辈辈对文化的坚守值得我们钦佩。”台中影剧二村教授张长兴指出,“这些壁画、彩绘运用的符号、描绘的故事在台湾建筑也常见到,这背后蕴含的价值观念、规范都源于中华文化。”最后,一首《我和我的祖国》深情地响起,那激昂的旋律让嘉宾们心潮澎湃,感受到了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眷恋和热爱。音乐与土楼的碰撞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浪漫的氛围,让人不禁陶醉其中。在这个雨天的二宜楼,台湾嘉宾们不仅欣赏到了优美的交响乐,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心理、民族精神。他们纷纷表示这个场景将成为他们心中永恒的回忆,永远铭记在心。

  

  台湾嘉宾观赏二宜楼壁画、彩绘

  

  此外,嘉宾们还在漳浦县台湾农民创业园,倾听了台湾同胞“跨海而来,扎下根去”的在闽创业经验分享,还在一片“闽南红”的漳州千年古城人间烟火气中见人、见物、见生活。

  一路走来,嘉宾们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家人。现在,要把这份骨肉亲情好好传递给年轻人,让两岸各民族的年轻人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携手共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原文链接:http://mzzjt.fujian.gov.cn/xxgk/gzdt/stdt/mzyw/202406/t20240619_6469893.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