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平市立足本地生态资源优势,全力推动民族村特色产业发展,不断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一、聚焦传统产业,引领转型升级
以培育壮大武夷山市星村镇黎前畲族村地瓜粉丝品牌为重点,积极探索发展差异化、多样化乡愁产业,以“土特产”撬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一是优化运营模式。党委联村共建,组建地瓜粉丝产业专班,整合人才、资金、厂房土地等资源。产销平台带建,由乡村振兴公司主导,搭建地瓜粉丝种、产、销一体化平台。科技惠农帮建,加强地瓜粉丝种植生产、病虫害防治等培训,为农户提供“一对一”技术服务。二是提升生产质效。建设地瓜粉丝加工示范点,加强与科技部门沟通对接,邀请本土技艺传承人参与。推广“共享厂房”模式,利用地瓜粉丝生产与茶叶生产周期错峰规律,盘活茶厂资源闲置时段。将闲置农田统一流转,种植黎前村富硒地瓜,严格执行减肥降药、绿色有机的标准化种植规程,预计2025年全镇地瓜种植面积可提升约40%、达1100亩。三是拓宽销售渠道。由乡村振兴公司对接扶贫助农平台、供销社、电商、商超、饭店等销售渠道,洽谈当年度地瓜粉丝订单量和价格,为消费者提供透明化购物体验。利用前兰抖音基地、黎源“侨兴”电商基地等平台,推出地瓜采摘直播、带货专场等特色活动。
二、依托绿色生态,延伸产业链条
在建阳区黄坑镇三峡民族村大力发展竹产业,2023年全村竹业实现产值3.6亿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7万元。一是科学利用资源。统筹竹产业资源,争取扶持资金30余万元,开设竹山机耕路58公里。加强技术指导,实行竹林垦复等竹林丰产科学技术措施,培育优质高产竹林,每年砍伐毛竹约10万余根,毛竹销售额达200万元,村集体每年可收入林地使用费18万元。二是创新抱团模式。牵头组织全村31家竹制品企业成立筷乐竹产业专业合作社,形成产业联盟,每年累计创造产值2.2亿余元,增加各族群众收入3200多万元。三是推进竹旅融合。引导村企将竹编文化和畲族文化融入进传统竹工艺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特色畲族文化风情园、畲族舞台、响鼓水世界等一批精品乡村旅游景点,每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带动工艺筷等伴手礼销售100万元以上。
三、盘活闲置资产,培育新兴产业
盘活顺昌县建西镇际会村原有闲置房产、山林田等资产,把“沉睡资产”作为促进乡村振兴和镇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助推器,有效激活“一池春水”。一是推动闲置房产变共富资产。成立物业公司,利用民族村产业发展资金,对旧仓库、车间等闲置资产进行修缮改造。以物业经济为支点,创新实践“物业+企业”模式,积极引进手工作坊企业,在为入驻企业提供固定劳动力的同时,带动村民共同富裕、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二是共享共育闲置林田。在保护基本农田耕地的前提下,加强农田护岸防洪堤建设,改善际会村坝下厂撂荒地,提升撂荒地使用率。通过“认领一亩田”项目,由省联通公司党支部合作认领15亩土地,用于种植“煊两优香占”天然优质大米,并以3.5元每斤价格销售供给公司职工,实现村企合作共赢。于2021年成立劳务公司,通过与“福建洋口林场”开展“百场结百村”活动,流转溪边闲置山地,打造杉木育种基地180亩,23户林农每户增收3至4万元。在林地套种中草药黄精,在山垅田推广培植中草药黄精、白芨等,村财收入由2021年的38万元稳步增长到2023年的53万元。
四、发展制种产业,铺就振兴“稻”路
以浦城县古楼乡大洋村水稻制种为依托,培育壮大民族村水稻制种品牌,指导带动村产业发展。一是推动水稻制种产业发展。构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按照“支部引领、党员带动、创新机制、共促脱贫、壮大村财”的工作思路,成立浦城县大洋生态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由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统一流转整合农户山场、土地、林地等闲置资源,谋划发展水稻制种产业。2023年,大洋、留墩、岩止头、坊坞4个自然村通过股份合作、自耕自种,有效盘活零散、闲置农田400亩,成功开展水稻规模化制种,年产值达120万元,实现村集体收入12.16万元,增加务工岗位50多个,农户增收逾41万元。二是以科技帮扶促质效提升。加强与科技部门沟通对接,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优势,为大洋村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力量。邀请市、县农业水稻专家实地教学,进行技术指导,提升水稻制种生产质效。带领大洋村水稻种植户参加特派员技术指导全过程,致力于成就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产业发展带头人和高素质农村适用型人才。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