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凌云县沙里瑶族乡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庆祝成立40周年各项工作,聚焦“五个家园”建设,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工作。
凝聚思想铸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乡党委第一议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及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等学习内容。依托“书记夜话”“板凳议事”等载体,创新宣传方式,组织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党员干部等“双语”宣讲队伍进村入户开展“讲党课”“讲政策”“讲法治”“讲道德”等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耳入心入脑。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建言献策,挖掘与乡庆有关的故事、手工艺、生活变化等,向摄影爱好者收集40年来体现全乡发展变化的照片,通过板报、图绘、图册、书籍、墙展、视频等形式将全乡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方位的呈现出来。精心筹备文艺演出节目,采取以群众自编自演为主,以展现瑶乡发展历程、瑶乡故事、瑶乡变化等为切入点,充分展示民族乡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新面貌。在新媒体平台推出民族乡40周年乡庆专栏,着重宣传报道全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变化和涌现出的优秀人物事迹,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沙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沙里好大米”传为佳话。围绕“现代特色农业小镇”定位,按照“支部建在产业上,党员管在产业上,村民富在产业上”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桑蚕、油茶、烤烟,红薯粉加工,林下养殖等现代特色产业。结合沙里大坝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推行“烟稻”轮作,做好技术全链条服务,形成了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不断助力群众实现“钱袋子”和“粮袋子”双丰收。持续实施八角综合抚育和油茶低改项目,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打造沙里生态米、浪伏古树茶、沙里麻鸭等特色产业品牌,推动现代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目前,全乡现有油茶面积3.7万亩,年产值约4000万元,桑园面积1.9万亩,年产值约2000万元,八角3.1万亩,年产值约6000万元,铺上了一条绿色产业富民兴乡康庄之路。
共同团结奋斗,建设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全乡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实施“三项计划”,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打制蓝靛、染制土布这一传统习俗,是瑶族妇女同胞的主要工作,也是致富的一条好门路。依托果卜村“打蓝靛”广西非遗基地,加强对“打蓝靛”、壮锦等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和鼓励群众舞动指尖技艺,制作衣服、腰带、绣球等具有民族特色服饰。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组建乡贤队伍,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深化开展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等活动,组织开展好学子、好媳妇、好婆婆、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示范户)等评选表彰活动,让文明新风润化人心。开展民俗活动进校园、进村屯,鼓励各村举办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极创建弄谷瑶寨为广西民族村寨,打造沙者易地安置点成为典型的互嵌式融居社会环境。
厚植生态资源,建设宜居康寿美丽家园。实施一批饮水工程、道路建设等乡庆项目建设,让民族乡群众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理念,强力推进“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步伐,发挥示范村标榜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引导群众共建共享共治,助推和美乡村建设。加强宅基地审批管理,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耕地红线。落实“林长”“田长”“河长”制度,建设良好生态文明。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和党员干部带头作用,组织广大群众改造农村户厕,治理污水乱排、垃圾乱丢等问题。加强网格化管理,逐村、屯督导检查整治工作,确保取得实效。持续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行动,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让瑶乡大地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精美彩绘,让一面面墙体“活”起来,更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夯实法治建设,建设边疆稳定平安家园。以“平安沙里”创建为契机,全面运用“枫桥经验”“浦江经验”,不断增强社会治理能力,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落实领导包案制,集中时间人力,全方位组织开展矛盾纠纷及个人极端案件排查化解工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化解。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制度。主要领导定期听取安全生产工作汇报,按季度召开重大安全事故工作会议,并带队到村屯解决安全生产问题。利用“书记夜话”、院坝会、“法治进校园”宣传等系列教育活动、充分运用宣传单、悬挂横幅、建立宣传栏等宣传形式,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电信诈骗”“反邪教”等宣传活动,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安全感。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