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宗教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宗教内参 > 正文

山东潍坊从文化维度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时间:2024-11-08 20:33:50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山东省潍坊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挖掘阐释域内历史名人、文物古籍、非遗技艺和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建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推出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行线路,凝聚各民族共有记忆,从文化维度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追寻历史人物,传承中华民族人格基因。深入实施历史文化名人传承创新工程,开展“讲好历史文化故事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主题征文、民族团结故事竞讲等系列活动,系统梳理域内代表人物事迹和丰富多彩的故事传说,挖掘阐释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编制宣传教育读本,打造教育实践基地,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民族品格中增进文化认同。成立“三圣”文化研究会,挖掘阐释“文圣”仓颉造字、“农圣”贾思勰农业智慧、“盐圣”夙沙氏煮海为盐等历史文化故事,依托仓颉书院、仓颉汉字艺术馆、农圣文化展馆等打造教育实践基地,增进各族群众同源同种、同文同种的文化认同。传承弘扬苏东坡文化、郑板桥文化、黄元御中医药文化等,开展东坡文化节、板桥文化节、黄元御中医药文化宣传周等活动。

  让文物说话,实证中华民族融合发展史。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民族文物古籍的征集整理、研究阐释和活化利用工作,收集少数民族文物图谱,挖掘和展示文物古籍中所承载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依托青州博物馆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与文物讲解、传统文化展演、民族团结故事宣讲等相结合,串联展示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近现代共5个时期民族融合史,讲述“同田共井”“青州兵抗英”“益都回民大队抗战”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生动故事,利用数字化应用技术举办展陈展览,开展讲解培训100余人次,举办专题宣传教育活动60余次,5万余件馆藏文物、3000余件国家珍贵文物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串联风筝博物馆、蔬菜博物馆、仓颉汉字艺术馆等文博展馆,推出“道中华·鸢都行”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行精品线路7条。

  传承非遗技艺,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薪火。开展“非遗+”活动,推动传统技艺走进课堂,激发传统技艺传承活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让非遗文化浸润各族群众心灵,在润物细无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遗+基地”,依托潍坊市风筝博物馆、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建成市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挖掘阐释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等非遗项目在各民族的传播历程、各民族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度、吉祥如意图案记录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等内涵,2023年潍坊风筝、杨家埠木板年画成功入选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第二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展,推出沉浸式体验活动,吸引各族游客纷纷驻足打卡,拍照留念。“非遗+文旅”,开展国际风筝会、“鲁藏情深·融情潍坊”主题研学、“红石榴文创大赛”等系列活动,全域开通“民族团结号”公交路线,用非遗文化提升各族游客旅游体验,在游玩中增进文化认同。“非遗+校园”,结合青少年“筑基”工程,推动非遗技艺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同学们近距离接触到潍坊核雕、诸城派古琴、聂家庄泥塑、高密剪纸、高密扑灰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锻炼孩子们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让孩子们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寓教于乐中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铭刻红色记忆,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斗力量,用心讲好“潍坊红色故事”,让红色记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和生动载体。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用好王尽美革命事迹教学基地、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陈列馆等红色展馆,积极引导各族群众走进红色旧址遗址,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编演《渤海走廊》《尽善尽美》等红色音乐剧,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原文链接:https://www.neac.gov.cn/seac/xwzx/202411/117756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