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宗教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宗教舆情 > 正文

资源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1+5”模式铺就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 时间:2021-10-21 19:47:42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为扎实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资源县以车田苗族乡为示范点,以“民族团结+”模式,着力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长效机制,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契机,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民族团结+产业发展”铺就产业振兴之路。资源县坚持以发展促振兴,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建设中,大力发展产业。一是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因地制宜壮大传统优势产业,探索培育新型产业。对辣椒、西红柿、中药材、土鸡等为主的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进行提质增效,对有机牛、羊、鸡、食用菌等高端农产品进行大力培植。突出打好“绿色牌”“长寿牌”“富硒牌”,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高品质农产品。二是加快推进产业园投产见效。围绕“产业发展促增收,做亮品牌提成效”的总体思路,加快食用菌菌棒加工基地、油桃基地、茶叶加工基地、黑鸡养殖基地、中草药种植基地建设。通过土地流转、租金分红、参与种植、入园管护等方式实现各民族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民族团结+文化挖掘”铺就文化振兴之路。资源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成为苗乡振兴发展的靓丽名片,将车田苗族乡打造成华南地区独具苗瑶民俗文化特色的山水魅力小镇。一是投入200万民族发展资金,新建民族文化展示厅、民族文化长廊,修复民族特色风雨桥等,塑造民族文化氛围。二是通过举办“六月六”“七月半”等民族节庆活动,持续推进民族团结工作,促进全乡各民族团结友爱,和谐共处。三是以车田石山底屯打造华南第一民族特色村寨为典型,大力挖掘苗乡打油茶、唱山歌、磨豆腐、打糍粑、熬红薯糖等特色民俗文化。四是以车田民族初中为平台,开设苗语、瑶语等民族特色班,传承苗、瑶特色语言文化,深入持续推进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团结+生态保护”铺就生态振兴之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优美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结合民族团结示范乡镇创建的自然观、生态观、家园观,以“三美”(生态美、文化美、生活美)建设为目标,保持民族地区生态格局。一是依托民族地区“世界最美漂流基地”五排河漂流基地、十里平坦草原风光、脚古冲“小九寨沟”瀑布群、石山底龙洞峽及“南方哈尔滨”隘门界雪景等独特优美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二是围绕乡村振兴“生态宜居”要求,做好“生态四有”,即护林有队,建立一支护山队伍,辖区12个行政村分别设有一名护林员,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相关法律规定,守好绿色宝藏;管水有制,强化水资源保护,全面实行巡河制度,倡导节约用水,划分饮用、灌溉等水资源利用片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种植有标,严格控制农药使用的范围和标准,坚决把农业面源污染降到最低,保证农产品天然、绿色、无公害;保洁有员,依托资源县三环公司,培育一支保洁队伍,定点定时清运辖区垃圾,确保村内干净整洁,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民族团结+人才培养”铺就人才振兴之路。乡村振兴,人才是核心,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智力保障。一是着重发挥“关键少数”的带头作用,坚持大力培养,充分信任,大胆选拔和放手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中,着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使少数民族干部和熟悉民族工作的干部成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的骨干力量。二是在群众中充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致富带头人,广泛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提高群众技术服务水平,建强一支农村技能人才队伍。这将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骨干力量,为乡村振兴全面发展打牢根基。

  “民族团结+党建领航”铺就组织振兴之路。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夯实“组织带”和“党员带”的党建领航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创新宣传教育理念和方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组织振兴抓实抓牢。一是规范党组织设置,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活动”等组织制度,大力开展“星级化党支部”创建,同时,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联合12个行政村党组织开展“唱支山歌给党听”快闪活动,以基层党组织为主要阵地,强化思想阵地建设,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凝聚社会合力,形成发展向心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二是全面提升村级党员干部和农村党员“双带”能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表率作用,通过“传、帮、带”,把党员活动和服务“舞台”搭到自然村落、搬到农户家中、移到田间地头,深入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基本方针政策,形成各民族齐心协力共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合力,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

  


原文链接:http://mzw.gxzf.gov.cn/gzyw/sxxx/t1046364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