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族地区的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抓住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这个中心环节,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担当作为,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切实增强“五个认同”,促进各民族广泛交流、全面交往、深度交融,奋力谱写新时代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做好广西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有效筑牢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长城。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发展进步的根本基石。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绵延五千年而命脉不绝,之所以能在遭受数次劫难之后重整河山、屹立不倒,就是因为各民族能像石榴籽那样始终紧紧抱在一起。广西作为边疆民族地区,肩负着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责任,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力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有效应对改革发展稳定过程中遇到的风险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期,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需要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凝聚力量,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广西地处我国华南地区西部,属于后发展欠发达省区,改革发展和乡村振兴任务艰巨,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更好凝聚思想共识、形成发展合力,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最新要求,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有效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认同是团结的根基,没有认同,团结就是无本之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各族儿女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广西各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
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开展实践探索
我们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来坚守,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加强思想理论武装,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事业,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全区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教育人民,引导各族人民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我们必须持续在学懂弄通、走深走实上下功夫,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刻感悟其强大的政治伟力、思想伟力、精神伟力、实践伟力,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发挥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理论宣传等渠道,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委讲师团工作,建好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县级融媒体中心等,适应不同群体和受众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理论宣传阐释,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好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树宣传各行各业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形成示范引领作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三)繁荣发展优秀中华文化,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和睦之魂。我们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更好地用民族优秀文化滋养民族生命力、激发民族创造力、铸造民族凝聚力。我区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发展战略,出台《关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决定》,为发展民族文化提供了政策支持。深入实施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推出民族舞剧《花界人间》、壮剧《我家住在铜鼓岭》、彩调剧《新刘三姐》、民族歌剧《扶贫路上》等一批民族文化精品力作,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5部获奖作品中,广西占据3席,数量居全国之首。在今年9月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评奖中,壮剧《百色起义》荣获本届会演最高奖项最佳剧目奖,并获最佳导演奖,音乐剧《血色湘江》获舞台美术奖等3项大奖,彰显了广西民族文艺创作的勃勃生机。打造“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消费品牌,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区实现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所有公共文化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期待,架起促进民心相通、加强民族团结的桥梁。
(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提升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我们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以“感党恩?跟党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持续打造广西国旗工程品牌,每三年一个周期对全区各市的国旗工程点和国旗街给予经费补助,2021年开展“南疆国旗红—广西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旗工程点巡礼”主题采访活动,进一步扩大国旗工程影响力。开展国防知识暨民族团结进步知识进校园活动,利用举办民族节日、民族庆典等重大活动,集中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
为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视察广西时,称赞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强调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紧紧围绕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目标,从强化政治引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等多个方面,为创建的推进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
(一)强化政治引领,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政治基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凝聚各族人民最广泛的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不断推向新的辉煌。
(二)深入宣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法治基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我们将加强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学习和宣传,不断提高各族人民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要意义的认识,强化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自觉性,切实把民族区域自治法贯彻好落实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三)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进一步夯实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思想基础。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是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的有力抓手。我们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民族工作全过程,推动形成适应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改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载体和方式,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网络空间,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四)加强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进一步夯实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文化基础。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是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抓手,也是不断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我们将围绕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深度挖掘广西人文历史文化,加强“刘三姐”等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积极培育铜鼓、壮锦、花山岩画等民族文化品牌,办好一批特色民族文化活动,推动各民族文化互学互鉴、相互欣赏、共同繁荣。
(五)总结好、运用好、发展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夯实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理论基础。“总结好、运用好、发展好民族团结进步成功经验”是“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的重要前提,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我们将立足当前的理论问题和民族地区发展现实问题,加强理论研究,形成一批有高度、有深度、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为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