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在中央和自治区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扶持下,融水苗族自治县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2个,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695人,其中苗、侗、瑶、壮、水族等10个少数民族占搬迁总人口的82%。在县城建设的2个集中安置点共安置12861人,占总搬迁人口的94%。该县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采取“三聚焦”推动安置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20年,县城安置点“苗家小镇”荣获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美丽搬迁安置区和柳州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苗美家园荣获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和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
聚焦党建引领,构建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新型社区。坚持党建引领,精心规划,大胆创新,把边远高寒山区贫困人口搬迁到县城集中安置,安排最好的区域建设安置点,县城两个安置区均毗邻4A景区、工业园区、学校、医院等,保障移民就近就业就读就医,切实让贫困移民充分感受党的关爱和制度的优越。按照“八个一”的要求,规范创建工作与管理,推动形成“组织有保障、事务有人管、困难有人帮、就业有岗位、工作有人抓”的“五有”机制,全面提升移民群众的“四个认同”,“共居”、“共事”、“共业”、“共乐”、“共管”、“共享”理念深入人心。
聚焦后续扶持,构建产业兴旺群众富裕新型社区。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加大后续扶持力度,真正把安置点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群众富裕新型社区,确保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更高质量发展。县城安置的苗美家园、苗家小镇等安置点均选址在全县最有发展前景的区域,毗邻“梦呜苗寨”、老君洞、老子山等3A、4A级景区和七彩、芳馨等休闲农庄,利用便利的交通、密集的资源、繁华的街区、成熟的条件,保障群众搬迁后能够长远发展。安置点的群众白天是保洁员、安保员、协管员,晚上是参与大型农民实景“苗魅”演出的演员,有的还在景区、安置区自主创业当上了老板,从事旅游餐饮,民族工艺品销售等工作,积极地融入了文旅服务大军。“依托园区经济,农民变工人”。采取外出务工转移、工业园区安置、扶贫车间吸纳、公益性岗位兜底等方式促就业,从农民变工人,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华丽蜕变。县城三个安置点搬迁脱贫劳动力务工人数达6888人,除无劳动能力户外,全部实现了“一户一人就业”。“党建带妇建,厨娘变绣娘”。通过党建引领,苗族刺绣粤桂扶贫车间带动,组织留守妇女开展刺绣订单培训,“厨娘”变“绣娘”,让“指尖经济”推动“巧手致富”,带动留守妇女居家就业。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文化自信、乡风文明、富有特色、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型社区。突出特色,深度融合,自治县坚持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出发,真正把安置点建设成为文化自信、乡风文明新型社区,确保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更高质量发展。一是“规划设计”重特色。民族建筑留住民族魂,倡导自治区的部署,安置点建筑注重保留民族特色,把民族群众的心留在安置点。安置点整体保留着苗族建筑风貌,住房和商业楼群的外立面、小广场、宣传栏等都采用苗族建筑元素建设,如“苗家小镇”安置点建设的芦笙小广场,每逢重大民族节日,安置点的苗族群众围着芦笙柱吹芦笙、唱苗歌、吃百家宴,民族文化自信彰显,也成为了新的网红打卡点,吸引了各方游客。二是“双语双向”促交流。大胆创新,打造留守民族妇女交往交流交融平台,解决各族群众言语交流障碍,并运用不同民族语言组织开展民族刺绣、蜡染手艺等非遗技艺培训工作和家庭保健、家政服务等就业技艺技能培训,既弘扬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提高了留守民族妇女的就业技能和自立能力。三是“手足情深”互守望。“共饮一泉水,共食一道羹”,安置点群众来自不同的乡镇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通过举办“和睦邻里情,乐享新家园”、“邻居,您好”“百家宴客共欢苗年”等专题活动,增进相互了解,促进手足情谊,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老年活动中心开展打油茶、娱乐赛等敬老服务,聚集苗、瑶、侗、壮、汉各族老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做到让在家的老人欢心,外出务工子女放心。四是“芦笙齐奏”奔小康。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大融合,社区群众不分民族,自发成立了芦笙队与踩堂舞表演队。每逢节假日和喜事,县城3个安置点的4个芦笙文化广场,就会有芦笙吹响踩堂舞起的欢乐景象,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欢笑,这是脱贫奔小康的欢笑,这是民族团结的欢笑,也让周围的观众都甜到了心底。五是“弘扬正气”树新风。加强教育引导,传递正能量,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把各族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共同心愿紧紧拢在一起。设立宣传栏,入户走访、开展各类报告会、座谈会、晚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评选“最美家庭”、“文明家庭”、“勤劳致富模范户”、“身边好人”,营造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团结共建、繁荣发展的浓厚氛围,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