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宗教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宗教舆情 > 正文

新起点新担当新作为努力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韶关市委统战部副部长 市民族宗教局局长 翁良方

  • 时间:2022-09-19 18:49:31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8年来,省、市及民族地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非凡之举,推动民族地区加快高质量发展。一是民族地区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韶关丹霞机场建成通航,加快补齐民族地区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短板。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乳源高新区成功获批省级高新区,建成南岒蔬菜省级产业园,全力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2014-2021年,乳源瑶族自治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7.8%,2021年国内生产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二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谱写新篇章。深入贯彻落实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向纵深拓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到干部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环节各方面,涌现出一批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典型。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举办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班,积极构建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的推动民族地区加快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市委主要领导每年主持召开2次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民族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纳入绩效考核指标,进一步提升民族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是党的民族工作实践的最新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是党的治国方略在党的民族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省委民族工作会议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东民族工作、推动我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再部署再落实。立身于“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历史坐标,胸怀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加坚定地认识到做好民族工作必须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前行;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做好民族工作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及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作为当前民族工作领域的重要政治任务,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理解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把党的民族理论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以新担当、新作为,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地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善于在压力和危机中寻找机遇,立足本地实际,找准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结合点、发力点,培育新的发展动能,走出发展新路子。

  一是着力推动民族地区主动融入区域新发展格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十三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和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建设“六新韶关”目标,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对接、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抓手,统筹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

  二是着力推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价值转化。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生态保护主旋律,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决守住绿水青山。大力推进南岭国家公园建设,打造天蓝水清地绿生态环境,推进资源资产价值化。积极争取区域生态补偿、转移支付、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改造等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探索建立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三是着力培育发展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推动乳源省级高新区扩园建设,成为对接“双区”的创新投资集聚平台,实现湾区科技成果在民族地区的转移转化。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乳源南岭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全力推进深渡水佳兆业瑶乡山水农业综合体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加快推动园区提质升级,以东阳光“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改革为抓手,推动以东阳光为龙头的传统化工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升级,打造现代产业园区。加快推进乳桂经济走廊产业创新发展。依托丹霞机场,打造粤北区域性空港物流枢纽。全力推进乳源瑶族自治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

  四是着力推进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民族地区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韶柳铁路、韶连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推进南岭生态旅游公路、乳源县城至丹霞机场快速干线、G323线上围至沙坪段建设,推动民族地区“四好农村路”建设,切实改善少数民族群众出行条件。支持乳源双口灌区改造工程、武江乳源段治理工程和深渡水长梅村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数字政府”建设。

  五是着力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把防止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纳入民族地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范围。落实乡村振兴结对帮扶机制,用好东莞市对口帮扶、“3+1”结对帮扶机制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支持民族地区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镇开展街区风貌改造、农房管控风貌提升,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镇,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六是着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继续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认真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把基层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主阵地、主渠道。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建设好网上各民族共同家园。不断增进和改善民生福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全面改善民族地区办学教学条件。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保障能力,支持发展少数民族医药事业。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打造文艺精品和文化品牌。支持民族地区举办县庆活动和“十月朝”“盘王节”等传统节庆活动,筹备好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推动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引领各民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成为一种思想自觉,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七是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的建设和政治考察、巡视巡查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的新要求,进一步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一起做好民族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想方设法加强基层统战民族工作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保障,确保党的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在民族地区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干部队伍。要重视培养和用好少数民族干部,对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要充分信任、委以重任。


原文链接:http://mzzjw.gd.gov.cn/mzzjw/dtyw/zwdt/dfdt/content/post_399461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