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宗教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宗教资讯 > 正文

百色市“三交互嵌”铸牢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时间:2022-09-19 17:36:57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百色市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三交互嵌”为抓手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融居发展,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工作。

  居住互嵌,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始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努力构建嵌入式居住环境,促进搬迁各族群众在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一是“小聚居”转变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来自不同乡镇、不同民族的各族群众聚居在一起,成为了“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平安稳定、就业充足、生活便利、内外相融”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安置点同步规划建设学校、医院、便民服务窗口等公共服务设施;标准配置水、电、路、讯、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超市(便利店)、广场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儿童活动中心、图书室阅览室、广播室、活动室、乡愁馆等文化服务设施,让各族群众居住舒适便利、融入融合便捷。二是“小家园”转变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族群众在空间上密切群际和人际的双重接触,生成共同的礼俗规约,建立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情感联结,形成搬迁各族群众相互帮助、相互关照、同舟共济的良好风尚。嵌入式就业,为搬迁各族群众提供互相交流的培训平台,引导他们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嵌入式就学,让各族青少年学生从小生活学习成长在一起,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式帮助,让各民族在相互通婚、互相学习语言、互相学习歌舞,互帮互助“婚丧嫁娶”等大小事务,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内外互嵌,优化相互嵌入式社区环境。抓紧国家优先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机遇,实现交通、通讯、旅游、文化等基础设施和内容载体的突破性发展,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拓展互嵌通道,实现乡乡通柏油路、村村寨寨通硬化路,将交通建设与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让跨区域双向流动嵌入式就业创业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通道”,各族群众充分享受到了交通的红利。二是拓展互嵌层次,坚持走“易地扶贫搬迁+”发展模式,在建筑中融入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各族群众在生活方式文明礼仪方面融入现代生活,就业产业技能方面融入经营管理理念,让各族群众的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实现了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文化互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交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过程,进一步丰富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一是教育凝聚互嵌力量。充分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道德讲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基地等教育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形成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二是活动搭建互嵌舞台。每年举办“壮族三月三”“文化旅游节”“非遗传承日”等活动和端午、春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以及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等,形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舞台,促进各民族相互欣赏、增进交流,推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发展,不断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实现各族群众共生共乐。三是文化展示互嵌窗口。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让文化旅游成为文化活态传承、经济发展、就业增加的有效载体,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在部分安置点建设风格独特的同心文化广场、民族文化博物馆、特色民居等,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之美,各族群众在体验中了解领悟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充分发挥文化铸魂赋能、旅游带动交融传承的作用,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链接:http://mzw.gxzf.gov.cn/gzyw/sxxx/t1305681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