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坚持保护传承并重、优势特色并举,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潜力,将彝绣从“指尖艺术”转化为“指尖经济”,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
楚雄州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坚持把发展彝绣产业与保护传承彝族优秀传统文化技艺相结合,与发展特色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多措并举推动彝绣“绣品变产品、秀场变市场、绣片变名片”3大转变,成为农村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渠道,以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成立彝绣产业专班,把彝绣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抢抓机遇,强化产业保障机制,成立彝绣产业联盟,跨区域整合彝绣资源要素,打造公共区域品牌,开发手工刺绣地理标志,打造彝绣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做大做优彝绣订单;加强彝绣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人才培训,为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人才保障;培育主体市场,激发市场活力,为增加群众收入提供坚实支撑;摸清文化产业底数,结合实际把产业做大做强。走出去打造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新引擎,大力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坚持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立足楚雄发展楚雄,跳出楚雄发展楚雄,把楚雄建设成为打造“云绣”系列产品的示范引领州和全省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区。
8月4日,楚雄州彝绣产业推进会召开,楚雄州组织相关县市及彝绣企业赴福建省厦门、漳州、泉州、莆田、福州5市开展彝绣招商合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楚雄州彝绣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投入省州文化产业专项资金3000余万元,着力破解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产值从2012年的0.2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亿元,增长10倍。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先后建成彝人古镇彝绣聚集区、永仁彝绣一条街、牟定彝和园彝绣一条街等项目。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有彝绣经营户538户,其中年产值超过500万元以上彝绣企业12户,彝绣协会(合作社)56个,彝族服饰传习所14个,购置绣花机309台;打响“咪依噜”“纳苏”“七彩彝绣”“彝家公社”等一批彝绣品牌。产业文化支撑力不断增强,楚雄彝族服饰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直苴彝族女式服装获得国家专利,永仁县莲池乡凹泥奔新村荣获“云南省十大刺绣名村”荣誉;完成1056个绣娘数据库建设。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有国家级彝绣传承人1人,省级彝绣传承人5人,州级彝绣传承人31人;获得彝绣专业技术职称434人,其中技术员109人、技师220人、高级技师105人;有绣女5.7万人,其中技术较好有8400余人,人均收入2至4万元。产品市场不断拓展,依托“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中国楚雄·绿孔雀之乡”平台,积极参加中国国际旅交会、深圳文博会、创意云南文博会等展会,推动彝绣企业“走出去”。
下一步,楚雄州将进一步加大彝绣产业发展力度,力争到2025年,发展壮大10个年营业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的骨干彝绣企业,20个年营业收入达500万元以上重点彝绣企业,100个年营业收入达100万元以上的彝绣企业,实现10万绣娘、10亿产值目标,把楚雄建设成为打造“云绣”系列产品的示范引领州和全省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区。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