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玉溪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大“培根铸魂”教育力度,围绕六个“抓实”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进学校”活动,发挥学校在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主阵地作用,让青少年从小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意识。
一是抓实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的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进学校”活动领导小组,高位统筹推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印发《转发云南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做好〈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对《玉溪市教育体育系统关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进学校”活动的实施意见》进行修订,将学校落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时、考核等相关工作要求纳入其中。印发《玉溪市教育体育局关于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深入持久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进学校”活动实施方案》,全面加强全市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完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
二是抓实宣教队伍建设,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着力提升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授水平,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加强教学研究,组织市、县(市、区)和学校教科研人员、教师围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堂教学、师资培训等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近年来,全市积极参加省级以上各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系列活动,共计获奖176次,其中一等奖47个,市教育体育局及3所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加强督导评估,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学校督导评估内容,全市聘任责任督学359人,全面深入督导,强化督导结果运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落地见效。
三是抓实教学设计,将教学与共同体意识教育相融合。探索特色课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开发地方课程《聂耳与国歌》系列读本与绘本,在全市1125所大中小幼学校推广与使用;编撰地方课外读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方教材读本》,在中小学图书馆发放6000余册,供教师和学生借阅;开发《石生文化》《澄江化石地》等多个校本课程。科学设计课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融入不同学科教学。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科学设计语文、历史、劳动、体育、艺术等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引导各学科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现不同学科中渗透德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举办2022年玉溪市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说课比赛。
四是抓实思政课程,将民族团结进步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聚焦红色基因培根,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各县(市、区)委教育工委开展宣讲890场,参与人次24.42万人。提升道德实践活动质量,积极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2167场,参与活动未成年人41.43万余人,全市校园、教室内核心价值观阵地宣传达100%,师生知晓率达100%。围绕立德树人目标,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机融入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发展中。用好“小班会”,做实“大思政”,利用主题班会、升国旗等仪式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背诵默写、主题教育。
五是抓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市学校推普率达到100%,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国家级1所、省级49所,达标校92所。深入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全市3-6岁在园儿童普通话达标率达99.7%。全面做好城市语言文字工作,全市实现“普通话初步普及,汉字社会应用基本规范”的工作目标,9个县(市、区)均达到了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标准。
六是抓实文化传承,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交融互鉴。玉溪市627所中小学100%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开展经典诵读进校园活动,把经典诵读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利用普通话课、礼仪课、晨间诵读、课前十分钟每日一诵等多方式开展《论语》《唐诗》《宋词》等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举办玉溪市第六届“彩云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线上同步播出。开展“红色家书”“学党史诵经典铭党恩报国家”等经典诵读879场次、线上“童声颂党”等活动211场次。开展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利用大课间、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推广武术、太极拳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竹竿打跳”“武术操”、腰鼓等社团活动2.6万余场次,57万余人次参与。峨山职中、易门职中、华宁职中等开设突出各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2016年至今,争取到民族教育专项资金共158万元,用于玉溪市民族中学民族传习馆建设、民乐团组建、新平县教师培训等。将傣族狮子舞等民族传统体育纳入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认定全市216所中小学为“玉溪市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全市43所学校被评为中国楹联文化教育基地,全市6所学校被认定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传承项目包括彝族山歌、民族民间歌舞、民族传统体育等。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