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宗教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宗教资讯 > 正文

融水: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 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 时间:2022-11-01 20:23:41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融水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5个、3A级景区7个,享有“中国芦笙斗马文化之乡”“中国百节民俗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近年来,融水聚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功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广西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文化旅游发展为纽带,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加强全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发展乡村旅游,夯实民族团结基础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城北片区体育公园至双龙沟旅游骑行绿道、水东高速出口旅游咨询中心、城南游客集散中心建设,西洞景区至丹江桥绿色旅游通道加快推进。大力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建设,全县现有旅游厕所54座,其中A级厕所23座。旅游标识系统逐步健全,投入105万元对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标识标牌进行补充完善。打造融水旅游大数据平台,开发“一部手机游融水”APP,实现全域旅游智慧化。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乡村民族风情为核心,融入“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特色农业发展,打造新禾节、金秋烧鱼季等民俗节庆旅游品牌,带动全县稻花鱼、高山紫糯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全县稻田养殖禾花鲤面积7万多亩,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8.78%,带动全县各民族发展。三是做好文旅品牌建设,打造一批乡村文旅品牌项目,荣地村、新国村、雨卜村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培秀村获广西乡村旅游重点村,融水镇获广西乡村旅游重点镇,各乡镇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二、传承民族文化,筑牢民族团结阵地

  一是加强非遗保护力度,大力培养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2021年3月出台了《融水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促进县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承发展。截至目前,全县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0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11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2个,非遗工作平台15个,形成了以元宝山为轴心,辐射15个乡镇的民俗文化生态圈,走出一条可示范、可推广、可借鉴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文化旅游富民之路。二是积极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打造芦笙斗马节、金秋烧鱼节、良双闹鱼节、苗族拉鼓节等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按照“天天有表演、月月有节庆、年年有大型主题活动”的思路,从2000年开始,将芦笙斗马节正式命名为“中国·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九届,“元宝山金秋烧鱼季”活动在融水已成功举办了9年,成为融水一张闪亮的旅游名片,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提高融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将民俗文化活动打造为游客体验项目,提高群众和游客参与度,打造精品演艺节目,常态化推出《苗魅》、《雨卜苗韵》等大型实景演出。创作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节目,其中《苗族拉鼓》、《坐妹》、《风情坡会》、《夜坡坡》等节目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精湛的表演,深受各族人民和游客的喜爱,整合全县文艺团队,打造文化惠民平台。依托县文工团、全县各乡村业余文艺队(芦笙队)约450支等文艺团队,组织开展广场文化演出、“送戏下乡”、戏曲进乡村等各类文化演出和文化旅游志愿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进景区;四是全县有老君洞真仙岩石刻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望江楼、蔡邕桥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11处。自治县民族博物馆、融水安太苗族生态博物馆有藏品文物3000余件套,陈列展览,长期对外免费开放。

  三、推进文旅融合,提高民族团结凝聚力

  梦鸣苗寨以生态搬迁的方式,从大山里整体搬出苗寨木楼,在景区内还原了近百栋原生态纯木结构吊脚楼,形成景区独特的苗寨景观。在苗寨中游客可以观赏和体验到苗家杀猪宴、苗族田园农耕(微田园)、鼓楼对歌、摇晃桥、芦笙舞、闹鱼、烧鱼、斗马、斗鸡、斗鸟、民俗风情街实景等丰富多样的苗族生产生活、节庆活动,还可以观赏梦呜大舞台实景民俗歌舞剧《苗魅》,以及体验一番原生态“坐妹”夜场。景区还引进了民宿酒店、特色美食、非遗展示、特色民族手工艺等铺面,成为苗族文化旅游中的重要景点,深受游客青睐,形成了集吃、住、游、购、娱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新业态,带动群众增收,是融水民族文化展示的一个新窗口,更是融水旅游一张靓丽的新名片;杆洞乡乌英屯建设了民族文化展示馆、杆洞乡尧告村建设了苗族拉鼓文化博物馆、安太乡小桑村建设了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安陲乡吉曼村建设了中国融水苗族芒篙楼等,这些专题场所设置有展示区、培训室、体验室等,为保护和传承非遗工作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起到了很大作用。      

  


原文链接:http://mzw.gxzf.gov.cn/gzyw/sxxx/t1322895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