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过南京吗?”最近,这句话成了巴旦的口头禅,逢人就要问上一遍。
他的小儿子格桑昂久考上了南京森林警察学院,马上就要去上学了。
巴旦到处跟人打听南京,并且总忍不住站在草原向远方眺望,就仿佛他踮起脚尖就能看到南京似的。
这样的眺望,其实早已开始。
2018年,巴旦的大儿子桑杰赤列考上了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送儿子上学时,巴旦去了趟黄冈。
“黄冈很漂亮,学校非常好,老师同学也热情!”回来后,巴旦在草原上碰见亲戚朋友,就忍不住指着远方跟人聊黄冈。有时碰上几个牧民,大家也聊得很热烈:扎西家的二女儿在成都上大学,多布杰的侄子去年考上了上海的西藏班,旺姆的外甥今年要到拉萨上高中,格桑江措家最厉害,7个孩子出了6个大学生,听说小儿子还准备到北京工作……牧民们感叹着、羡慕着,那些本来陌生的城市在一次次诉说中变得越来越熟悉,如同一抬头就能眺望到的星星。
他们的脚下是藏北草原,草原上是成群吃草的牛羊,牛羊偶尔也会抬头看向草原深处,但却听不懂草原人话语里的兴奋与希望。
“唉,可惜我们没赶上好时代!这些孩子以后肯定比我们有出息啊!”分别时,巴旦一边跟大家互道“次仁”(藏语“再见”的意思),一边又忍不住用这句话收尾。
其实,巴旦一直觉得自己比周围的牧民幸运多了!
无他,只因为19岁时一次大胆的尝试。
今年52岁的巴旦出生在安多县帕那镇申格卡岗村,有9个兄弟姐妹,一家人以放牧为生。小时候,因为家中条件困难,他没上过一天学。19岁那年,巴旦偶然得知县里正在征兵,便萌生了去当兵的想法。可是,父母并不支持,还是觉得在家放牧最好。
不想错过这次机会的巴旦,第二天一早偷偷离开了家。
正值寒冬,草原上的冷风吹得牦牛都站不住,巴旦却一路攀爬过山、蹚过冰河,硬生生走了4个小时,穿着一身破旧的藏袍,走到了安多县武装部的院子。
那个时刻让他至今都记忆犹新:“我就是想当兵,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于是巴旦离开了安多,踏入绿色军营。3年的部队生活成为他至今最难忘的日子:他学会说普通话,学会写简单的汉字,还学会了驾驶技能,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乐观豁达、坚韧不拔的性格,无法上学的遗憾也得到了弥补。
格桑昂久今年也是19岁,相比父亲当年的勇敢抉择,他的生活显得轻松又惬意。高考结束后,他就和同学们在拉萨看电影,在那曲踢球,在网上聊天,就是在草原上待不住。
“唉,我退伍后就回到安多干各种工作,后来成了一个老驾驶员,但归根到底还是个草原人。现在的孩子们太幸福了,方方面面条件都太好了,不愿意回来就不回来吧,反正现在用手机视频也很方便!”巴旦的手机里全是两个儿子在外地的照片和视频,他每天都要翻看好几遍。
这些年,巴旦把所有收入都用来资助亲戚朋友的孩子上学,一听到有孩子不愿上学或因生活困难上不了学,他就去劝解帮忙;一听到有孩子考上理想的学校,他就送上真诚祝福,顺便聊聊那个学校所在的遥远而亲切的城市。
上海,北京,杭州,成都……一个个城市承载着藏北学子的青春与梦想,寄托着无数父母省吃俭用、努力工作的动力和期盼,也是巴旦每天遥想和眺望的远方。
11月初,藏北草原的草已经苍黄,有时会连着下几天的雪。因为疫情原因,格桑昂久只能独自去南京报到上学,这让一直想送孩子去南京的巴旦有些失落。
黄昏时分,他走到安多县城外的一处山坡,顺着车流,向远方望去。33年前,他的母亲也曾站在家门口的申格里贡山上眺望他当兵的地方。如今,儿子去了远方,老母亲在家等他吃饭。
“没事的,草原黄了总会变绿,孩子总要长大。”巴旦望着远方喃喃自语,他知道,孩子们的未来比藏北草原更广阔。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