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宗教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宗教资讯 > 正文

激发民族文化活力 繁荣民族文化事业——记海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 时间:2022-12-24 00:19:59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12月14日,海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座谈会在海口召开,标志着本届文艺会演圆满结束。本届文艺会演,海南14个市县的文艺团队共编排30个民族文艺作品,其中22个作品荣获文艺会演多类别奖项。

  本届文艺会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旨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好地传承、保护、发展、创新和弘扬海南少数民族文化。

  一、守正创新,弘扬海南民族文化

  本届会演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勇于创新,源于群众、源于生活、源于一线,通过深入采风和与群众交流凝练而成,具有原生态、接地气等特点,充分展现了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魅力。除了传统的舞蹈、声乐、器乐、原生态等作品,还增加剧目类作品,三亚的音乐剧《爱上三角梅》、白沙的音乐剧《黎山恋歌》和五指山的器乐剧《鱼姑娘的传说》3台原创剧目参加演出。22个获奖作品中,多个作品融入了黎族传统民歌旋律,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性发展,如保亭的黎族钱铃双刀舞《黎·搏力》和万宁的苗族招龙舞《春雨来到咱们苗村》。

  二、精彩纷呈,展现自贸港新风貌

  各创作团队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元素和海南特色,打造出一个个精彩节目,充分彰显了海南少数民族群众的朝气和活力,展现海南各族同胞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击鼓催征、奋楫争先的精神风貌,表达海南各族儿女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把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为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家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的坚定决心。节目中有反映海南少数民族生产劳作场面,如五指山的《水满茶香》、琼中的《稻香》和乐东的《犁田欢歌》等;也有反映海南各族人民幸福生活场景,如三亚的《喜糯情》和《唱喜歌》等作品;此外,还依托现实题材进行创作,融合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及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等实际情况,使本届文艺会演紧跟时代步伐,乐东创作了反映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山歌颂党恩》,海口编排了反映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的《守护心中的那一抹绿》。

  三、同心共筑,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通过参加会演,各民族文化得到交流融合,各民族更加团结友爱,增强了海南各族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会演期间,各民族演职人员台上献艺竞艺,台下切磋讨教,大家同心同德,共话友谊,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充分展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精神。会演作品由海南省民族歌舞团、各市县民族歌舞团、大专院校、演艺学校等单位一同编排创作,各单位秉承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精心打磨,用心编导,打造了一批集思想性、民族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为海南广大群众呈现了一次高质量的文艺盛会。参加本届会演的演职人员中,既有各市县歌舞团的专业演员,也有活跃在基层的少数民族艺术家、民间艺人和大中专院校学生,还有地地道道的农民。

  

  迄今,海南省已成功举办六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全面检阅海南少数民族文艺队伍和民族文化成果,荟萃海南少数民族题材文化艺术精品,培育一批少数民族优秀文艺人才,展现海南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果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新局面,为我省参演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将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传承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黎苗文化和海洋文化,走好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群众路线”,打造高水平的少数民族文艺创作人才队伍,在汲取海南民族特色文化中创作文艺精品,打造一批“叫好又叫座”海南民族文化品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全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省民宗委文化教育宣传处 谭生其)


原文链接:http://smzw.hainan.gov.cn/smzw/zwdt/202212/f4976a37487242e79fb0b2a3b3cc4219.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