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以来,北海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按照“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建设令人向往的品质北海、魅力北海,让各族群众为生活在珠城北海而自豪”的创建理念,坚持创建依靠人民、创建成果惠及人民,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践行“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崇高荣誉贡献北海力量。
一、建强三项机制,高位推进创建工作
一是强化双组长领导机制。示范市创建工作以来,北海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体责任,成立党政主要领导双组长制高位推动民族团结工作,始终把创建工作融入全市中心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市委第十二次党代会重点工作推进。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动员、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配备骨干力量、专门机构和专项经费,保障创建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建立条块联动工作机制。出台《北海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工作委员会、创建领导小组等多个机构高效运行,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等多项工作紧密结合,形成创建合力。三是完善多元创建工作机制。完善联席会议、互观互检、督查通报等制度,通过“挂图作战”明确创建任务,将民族团结进步列入年度绩效考评、压实“两个纳入”责任。建立“10+1+2+3”创建模式,开展“八个一”示范评比、“四个一”主题宣传、珠城互联共建、同心文化载体比赶超等系列创建活动,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民族团结候鸟驿站、“民族团结+N”示范品牌,有效提升创建内涵。
二、实施三项工程,建设立体宣教格局
一是实施创建提升工程,打好民族团结基础。北海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组织、各类干部培训、各学校的学习内容,依托各级媒体网站、三微一端开设宣传专栏,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基地、教育基地、实践基地、同心文化载体,每年开展宣传、教育、研讨活动超600场次,实现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宣传教育全覆盖。推动民族团结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乡镇”“进社区”“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窗口”“进连队”“进海防”“进渔船”,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二是实施文化传承工程,建好共有精神家园。深入挖掘汉文化、海丝文化等历史文脉,推出“线上博物馆”,制作“从汉墓出土文物看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史”系列视频,让汉文化“活”起来,走出博物馆、走入百姓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工程,持续加大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公园、海丝首港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三是实施模范引领工程,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举办“百讲党史进支部”“千名书记上讲台”和“四史”主题宣讲等活动,编印《北海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等一批成果,大力弘扬地角女民兵连“枝柳精神”、骆春伟“我不上谁上”精神,讲好北海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时代新风。涌现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覃钰等一批模范典型,激励北海各族群众团结奋进。
三、坚持四个融入,践行创建为民宗旨
一是坚持把创建工作融入向海经济发展大局,强化民族团结经济支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初步形成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临港新材料等六大工业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全球最大的三大产品生产基地,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新经济异军突起。成功创建广西首个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城市,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加强与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各族群众就业更加充分,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二是坚持把创建工作融入民生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各族群众共享繁荣进步。秉持共享发展理念,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每年将80%财力投入民生领域,先后投入37亿元建成32所中小学校幼儿园,新增5.5万个优质学位,基础教育硬件水平在广西首屈一指;投入28亿元建设6家公立医院,实施名医工程,医疗水平实现弯道超车、跻身全国先进行列;投入近9亿元改造提升1887条背街小巷,直接受益群众8.4万户、32.6万人;先后建成公共图书馆15个、各类博物馆30家、文化馆5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00%覆盖。三是坚持把创建工作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守护绿水青山共有家园。坚持北海生态立市,率先在全国设区市开展生态保护地方立法,出台《北海市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北海市沿海沙滩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条例,为生态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先后投入73亿元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近岸海域水质连年保持广西前列。四是坚持把创建工作融入城乡统筹发展,践行共同富裕理念。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尽锐出战,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历史性成果,全市79个贫困村、13095户、5.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高质量脱贫摘帽,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平均超过2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6%。以农业产业化支撑农村经济、带动乡村振兴。北海唯一的少数民族行政村东山村,已成为远近有名的小康村。联合国最大的难民安置点侨港镇,已成为全国有名的旅游特色小镇、渔业大镇,擦亮了“世界难民安置的典范和橱窗”品牌。
四、做好三篇文章,深化交往交流交融
一是写好“育人”篇,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全市890所学校全覆盖开展民族团结“五个一”活动,连续多年举办青少年中华民族器乐大赛等赛事,北海与新疆、香港、澳门的学校缔结民族团结姊妹校,“双北杯”等足球赛搭建北海与台湾青少年交流新桥梁。各族青少年研学互访、视频互动不断,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交流。夏令营活动增强青年归侨侨眷“五个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向海外延伸。二是写好“服务”篇,实施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坚持“来到北海就是北海人”的交融理念,创新城市民族工作。强化党建引领,在社区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成立新疆(籍)北海市党支部,支持全国各族群众在北海干事创业。引导成立北海市旅居者联合会,建立“候鸟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同心艺术团”等,开展各类演出、志愿服务。越来越多的全国各族群众成为“新北海人”,新老北海人在珠城绘就一幅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画卷。三是写好“融合”篇,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发挥“民族团结+文旅”叠加优势,在景区中融入民族团结“微景观”“微故事”,打造以银滩、金海湾红树林、涠洲岛为中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旅游示范群。把海丝文化与南珠文化、疍家文化结合,打造海丝首港全景交互演艺项目、举办“海丝文化大讲坛”、南珠节、“一带一路”国际帆船赛等活动,各族群众在北海共享文化盛宴、共品民俗大餐,不断激发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命名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北海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为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共同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美画卷贡献北海力量。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