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动乡村振兴。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供图
在这里,各族人民手挽手、肩并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描绘着新时代青海民族团结的壮美画卷。
在这里,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共谱民族团结之曲,同唱民族团结之歌。
这里是青海,是全国少数民族占比最高、民族自治地方面积最大的省,也是在全国率先成为所有市州、70%的县(市、区)建成全国示范区的省。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五年来,青海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青海、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施“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建设社区“石榴籽家园”,推动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发展,为稳疆固藏发挥了重要作用。率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成为首个所有市(州)建成国家级示范的省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在了全国前列。
坚持政治领航
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根基更加巩固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青海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青海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全省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坚守维护民族团结重大政治责任,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青海大地,推动青海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作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战略部署,把创建工作作为全省战略任务来抓。2020年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契机,争取国家层面支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2021年,在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率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打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典范。
同心合力,永远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在全国开创党委总揽创建的先例,建立四级党委书记负总责的领导体制,成立省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书记、省长“双组长”制的工作领导机构,形成党委主导、政府负责、全社会参与的党政军民齐抓共建的大创建格局。创新建立民族团结专项考核机制,面向全社会表彰民族团结先进,面向全省设立民族团结创建奖,凝聚了全省上下共抓创建的人心力量,获得中央统战部实践创新奖。
一个个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故事,一批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模范,都是全省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生动实践。通过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3个、教育基地9个,命名127个省级示范区、单位、教育基地和示范点,选树全国先进集体、个人260个,省州县三级先进典型3700多个,营造了全民共建示范省的浓厚氛围。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下,青海大地的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早已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密不可分。
精神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金钥匙”。扎实推进创建“十进”活动(家庭、社区、乡村、学校、机关、企业、寺院、军营、网络、市场),创建工作覆盖到各行各业,形成了人人讲团结、处处抓团结的良好氛围。加强城市民族工作,建成260个“社区石榴籽家园”,成立民族团结理事会、组建“社区民族之家”等服务平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跨区域服务管理,针对分布在全国的“拉面人”创业大军,与48个流入地省市县建立服务管理协作机制,设立119个办事机构,引导他们主动融入当地、服务社会、反哺家乡。深化对口援青、东西部协作,组织群众外出务工、青少年赴外省市开展夏令营和冬令营,6400余名民族地区学生到中东部地区就学。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启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五年再提升行动,培训中青年2.98万人,组织各民族学生开展联谊交流、手拉手行动,促进各民族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
思想的光辉指引前行的方向。针对党员干部、农牧民、务工人员、学生、宗教界等不同群体开展“滴灌”教育,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创立马背宣讲队、双语专家团、宗教人士宣讲组等特色宣讲队伍,编印400多万份民族团结宣传读本,先后举办民族团结高层讲坛、微视频微电影展播、民族团结进步歌曲传唱、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网络有奖答题等活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
大力推进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谋划建设面向全国的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发布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形象标识,推进建设主题公园,在各市州建成8个主题教育展馆,打造主题纪念碑、雕塑、宣传长廊156个,筹划拍摄全国首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纪录片,着力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意识。
大力促进“民族团结+”融合发展
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开得更鲜艳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省牢牢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民族团结搞得越好,这个基石就越牢固。编制《“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规划》,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打造高地、建设“四地”等重大战略有机融合,切实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基础。注重以小财政办大民生,将全省财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领域,编制实施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区、人口较少民族聚集地区发展专项规划,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各领域事业,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藏族文化(玉树)、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果洛)、循化撒拉族文化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深入打造热贡艺术、格萨尔、玉树土风歌舞等文化品牌,举办各类大型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500多场次,打造《意卓拉姆》《一江清水向东流》《进藏驼队》《白牦牛》等反映民族团结的文化精品力作,加大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整理,厚植各民族团结融合、多元一体的精神内涵。
团结好则百业兴。青海大力发展高原养生、极地探险、生态观光等民族地区特色旅游项目,一大批农牧民吃上了生态和民族特色旅游饭,绿水青山成了惠民富民的金山银山。大力支持“拉面经济”和“青绣产业”发展,鼓励支持22万各族群众走出去创业致富,在全国279个城市及境外开办3.3万余家拉面店。连续举办各族群众参与的全省刺绣大赛,30万农牧区妇女参与巧手脱贫,“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绣”成为彰显民族团结价值和时代主旋律的青海特色产业。
回首过往,踏歌前行。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必将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谱写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