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宗教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贵州黔东南打造“四个体系”探索民族特色村寨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 时间:2023-03-04 00:47:23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风情浓郁,被誉为“原生态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近年来,黔东南州通过建立一体推进、高效保护、活态传承、融合利用四大体系,为创新推动民族特色村寨农文旅融合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黔东南模式。

  一、建立一体推进体系

  一是“一盘棋”推。坚持“一盘棋”高位推进,构建州、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工作体系,推动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同、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出台《中共黔东南州委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黔东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州、县(市)分别设立民族专项资金,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是“一张图”推。将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纳入州“十四五”相关规划中,结合各项目标任务,把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与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项目、特色田园乡村示范点建设项目、民族乡村振兴试点等衔接起来,整合推进。

  三是“一项目”推。制定民族特色村寨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每年至少打造20个民族特色村寨旅游融合发展示范点,力争到2025年建设100个示范点。按照“重点打造一批、扶持建设一批、规划保护一批”的目标要求,扎实推进传统民居保护、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特色产业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传承发展。

  二、建立高效保护体系

  一是法律保护。建立立法保护机制,出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将检察公益诉讼守护民族特色村寨内容写进地方性法规;积极探索“民族自治+全民共治”治理模式,因地制宜推广民歌调解、合约管理等有效治理经验。

  二是重点保护。根据“区域连片、特点鲜明、风情浓郁”“地域相连、特色相近、文化包容”的要求和“串点连线、成片发展”的思路,重点以从江高铁站至榕江高铁站为互通点,开发1条民族文化旅游体验线路;以黎平肇兴为核心,开发环月亮山苗族风情旅居、环都柳江侗族风情旅居2条旅游精品线路,整体推动旅游线路周边特色村寨集中连片保护和旅游融合发展。

  三是智慧保护。依托“互联网+村寨”模式,率先启动黔东南民族村寨文化云平台数据库建设工程,建设“原生态黔东南”云平台,实现了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民族文化资料的高效存储及检索功能。

  三、建立活态传承体系

  一是建好传承阵地。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修缮提升、强化功能,活化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基地,通过多样化、集中展示传承民族歌舞及苗绣、银饰、刺绣等民族特色产品和技艺,不断增强村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是育好传承主体。依托“名人才”培育工程,加强与凯里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合作等方式,培养名歌师、名绣娘、名银匠、名技师等一批民族技艺传承人才,积极实施“绣娘进高校、学子进苗寨”人才专项培育,每年培训绣娘1000人以上;大力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厚植传承理念,培养传承人才;依托文化特色突出的村寨,积极发动群众组建小黄侗族大歌队、岜沙火枪表演队等民间团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演出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整合资源多样化培育打造民族文化传承主体,立足民族传统技艺,培育形成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麻江县河坝靓丽瑶族文化产品旅游开发基地等一批文化传承主体。

  三是抓好传承载体。率先在全省探索打造“旅游+民族团结”创建升级版,将景区景点打造成为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已建成西江千户苗寨、黎平肇兴侗寨、岜沙苗寨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17个;在民族特色村寨和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中,探索以建设“民族团结食堂”为载体,推动各民族交融互嵌的新形态,州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民族团结食堂纳入民生实事。

  四、建立融合利用体系

  一是与传统农耕融合。实施传统村落农耕体验项目,建设农耕文化传承基地,打造农耕文化区域品牌,着力推动民族村寨古朴民风民俗和传统农耕文明双重保护传承。

  二是与乡村旅游融合。探索“民族特色村镇+生态+民族文化+旅游+N”模式,在交通条件好、代表性强的村寨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创意化乡村旅游,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民族特色村寨,助推乡村振兴。

  三是与生态康养融合。围绕生态旅游康养区建设,挖掘精品旅游线路,融合温泉康养、森林康养、瑶浴康养等进行一体打造,推进“生态山居”民宿公共品牌建设。

  四是与研学体验融合。依托民族特色村寨特有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工匠技艺,重点打造以文化传承、研学教育、实践教育、亲子教育、学生研学为一体的研学体验教育示范点,开创集农旅、体旅、非遗、民族学、民族建筑五个大项目为一体的研学课程,实现“寓教于游”“寓学于游”“以学促保”。


原文链接:http://mzw.qinghai.gov.cn/index.php/mtxw/272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