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宗教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新华社】新华社评论员: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

  • 时间:2021-10-21 10:23:36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明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是党的民族工作实践的最新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到“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实践中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历史和现实深刻昭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

  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大家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立足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牢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遵循民族工作要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重要原则;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坚持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举一纲而万目张”,只有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纲”,让所有工作向此聚焦,才能汇聚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在筑同心,着力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深入总结我们党百年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心相通在于情相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既要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又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源。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在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要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建设好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确保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以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


原文链接:https://www.neac.gov.cn/seac/xwzx/202108/115240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