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宗教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宗教人物 > 正文

闵言平: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起来

  • 时间:2021-08-04 19:57:00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林丽是国网咸丰县供电公司的一名网格员。十几年如一日,她在深山中徒步行走十几万公里,守护着大山里的万家灯火,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贴心电工林妹妹”。这位朴实无华的女电工,曾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林丽的行动,为国网咸丰县供电公司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树立了典型。国网咸丰县供电公司先后成立了“林丽共产党员服务队”“林丽爱心团”,为各族困难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帮助。从一个人的先进示范到一群人的进步,国网咸丰县供电公司构筑了一组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群像,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起来,创新方式载体,推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等。”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视,对新时代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端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革创新、提质扩面,社会覆盖面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对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引领作用越来越强,推动“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氛围越来越浓,“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干劲越来越足。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举措,要全面深入持久推进。

  突出主线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鲜明主线和战略任务。创建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指导思想、主要任务、评价标准,贯穿到民族工作各领域各环节,政策举措要由此着眼,资源要往此着力。指导思想上,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握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规律和时代大势,正确处理好“一”与“多”、“同”与“异”、“恒”与“变”等关系,把准创建方向、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提升创建水平。主要任务上,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宣传教育和创建工作的核心目标,推动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中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评价标准上,要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做好创建工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创建工作的评价体系。

  坚持精准创建。不同行业领域情况各不相同,创建工作要找准结合点,防止“一刀切”。党政机关要做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表率,在履职尽职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企业要广泛吸纳各民族员工就业,团结各族员工致力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履行好社会责任;社区要着力构建互嵌式环境,让各族居民安居乐业;乡镇要顺应城镇化发展,将民族团结进步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学校要把民族团结作为重要课程,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连队和驻地所在地方要弘扬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传统,全面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各宗教活动场所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和谐寺观教堂”创建和“四进”活动中,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要着眼提高宣传教育实效,针对不同受众特点,有侧重地选择内容,差异化设置话题,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创新传播载体,不断推动宣传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夯实基层基础。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决定了民族工作必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要开展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把创建工作下沉到社区、乡村、学校、企业、连队等基层单位,加大重点行业、窗口单位和新经济组织的创建力度。创建工作要更好地融入基层群众自治实践,调动各类社会组织积极性,扎实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用好大数据、新媒体技术,建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上平台,有效整合资源,动员各族群众参与创建工作。

  提高创建实效。要始终把创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在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社会治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各项工作中,推动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要坚持改革创新,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提升创建工作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水平。要进一步引导和激励示范区、示范单位争当试验田和标兵,把获得示范称号作为新起点,不断推动创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任重道远需策马,风正潮平好扬帆。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结合时代特点和人民需要,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开展起来,使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