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宗教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宗教人物 > 正文

【中国民族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写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际

  • 时间:2021-08-04 19:58:13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极大增强了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极大增强了各族人民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极大增强了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题记

  这是一个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时刻。

  公元2021年2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党中央、国务院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里程碑,是人类减贫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的又一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在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中,56个民族、14亿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满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成功破解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像5000多年文明史上无数次抵御外侮的共同抗争抑或是追求幸福的团结奋斗,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再一次把各族人民的心空前凝聚在一起,各族人民再一次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不断铸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一 

  党中央的关心,总书记的牵挂,如春风雨露,浸润着各族人民的心田。无论是在高原戈壁,还是雪域边陲,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都是祖国母亲牵挂的儿女。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战胜贫困、实现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

  然而,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疾病、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即使在历史上的“盛世”,人们也从未远离贫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持续推进反贫困之战,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逐渐摆脱了贫困。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手中。此时,中国还剩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

  9899万,一个沉重如山、势如千钧的数字!

  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伟大减贫征程。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吹响了!

  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这意味着每年要脱贫约1000万人。

  这其中,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无疑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能否与全国一道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社会各界关注,各民族群众关心。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民委一份关于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扶贫工作的简报上批示强调。

  此后,在考察内蒙古、宁夏等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十几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了解情况,指导脱贫。

  青山环抱,山高路远,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是地处武陵山深处的一个苗族聚居村落。

  千百年来,十八洞村村民为生存奔波,为温饱劳碌,却依然贫困,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1668元。这里的贫困生活正如村民自编的山歌所唱,“三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调研、访贫问苦。正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

  贫困的十八洞村,自此掀开了巨变的篇章。仅仅用了3年时间,十八洞村就成功摆脱了贫困,昔日的“穷旮旯”变身今天的“金窝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到隔山走一天的四川大凉山,从天山南北到雪域高原,从茫茫林海到草原牧区,民族地区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

  每到一处,习近平总书记都要询饥饱、问冷暖、恤困苦,与各民族群众一起拉家常、话民生、议发展。

  一句棉被暖和不暖和的贴心话,一个盘腿坐炕头的小细节,体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高度重视,展现的是一位大国大党领袖对各族群众的深切关怀。这一点一滴都烙印在了各族群众的心里,增强了大家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

  二 

  一项项改革惠及民族地区,一批批干部、专家帮扶民族地区,一笔笔扶贫资金注入民族地区……在守望相助、攻坚克难的伟大实践中,各族同胞由衷感慨:中华民族大家庭,是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美丽家园。

  这是一组沉甸甸的数据: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11个位于民族八省区或包含民族自治地方;832个贫困县中有420个位于民族自治地方。120个自治县中有85个是国家级贫困县。“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都在民族地区。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族地区成为主战场。

  中央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规划和差别化政策措施。《 “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等先后编制实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个部门相继出台支持“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文件。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出台,专门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作出部署。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中央累计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415.2亿元用于支持民族八省区,占全国总量的45.5%;累计安排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少数民族发展支出方向)304亿元。2016年以来,民族八省区共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210万户,易地搬迁400万人。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地开展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的帮扶。

  西海固地区,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称为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1996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导下,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倡导、推动了福建对口帮扶宁夏。从此,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与地处西北内陆的宁夏,山海牵手、情如兄弟。

  20多年来,闽宁协作从单一的经济援助到教育、文化、医疗等多领域合作,推动曾经以赤贫闻名于世的西海固发生了沧桑巨变,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

  “闽宁模式”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脱贫攻坚的榜样;闽宁协作,成为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战胜贫困的典范。

  对口支援新疆、西藏也是这场战役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北京路、深圳城、上海产业园……行走在天山南北、雪域高原,常会看见以兄弟省市命名的道路、园区、学校和医院,这些名字见证了新疆、西藏与内地省市跨越千山万水的手足情谊。

  艾依来提曾是新疆喀什市英吾斯坦乡托喀依艾日克村的贫困户,2018年,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他进入喀什市深圳产业园的磁创电子科技公司工作。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3000多元的工资,让艾依来提看到了自己美好的未来。

  喀什市深圳产业园正是深圳市对口援建喀什的重点项目之一。如今的深圳产业园,繁忙的流水线培养出一批批成熟的产业工人,改变了一个个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

  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9年,19个援疆省市累计投入援疆资金(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964亿元,实施援疆项目1万余个,引进援疆省市企业到位资金16840亿元,中央企业投资超过7000亿元。

  对口帮扶,全国一盘棋;脱贫攻坚,决胜在合力。

   “谢谢您,援藏医生。”这是西藏那曲市巴青县的10岁女孩阿吉(化名)的父亲贡扎发自心底的感激。

  阿吉的腹部长有一个巨大肿瘤,以前,这种手术一般都要转到内地医院才能治疗。2020年4月,在北京援藏医生王伟的带领下,拉萨市人民医院成功为阿吉做了手术。

  自2015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实施以来,北京的人才、技术及管理经验等源源不断输送到西藏,在雪域高原留下了一支技术过硬的“永不走的医疗队”。

  干部人才援藏、经济援藏、科技援藏、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27年来,援藏工作全方位开展,实现从“输血”到“输血”“造血”结合,逐步走向自我“造血”的转变。

  对口支援新疆、西藏,中央部委、对口支援省市及承担援助任务的央企,在新疆、西藏广袤的大地上,谱写出生动的“边塞曲”,为新疆、西藏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注入不竭动力。

  党中央关心、全国人民支援,民族地区多措并举、尽锐出战,各族群众勠力同心、攻坚克难。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基本医疗等老问题一个个破解,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工作一项项落实。

  如今,随着数千万人摆脱绝对贫困,曾经贫困肆虐的民族地区焕发生机,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少数民族同胞真切地体会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三 

  告别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困顿,一步步走向“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新生活,各族人民收获的不仅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走向更加美好生活的信心、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

  2020年5月12日至14日,曾经住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阿土列尔村(“悬崖村”)的84户贫困户,陆续搬进位于县城附近的新家。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村民们用脚步丈量着岁月的变迁,也感知着生活的巨变。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州是我国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2020年11月17日,凉山州7个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摘帽。

   “三区三州”是脱贫攻坚战役中的“坚中之坚”“难中之难”,是事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地”。如今,这些深度贫困“堡垒”被一一攻破,“三区三州”贫困县与其他贫困县一道实现了脱贫摘帽。

  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问题一去不复返了。

   “这个变化不得了。”青海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新村村民吕有贤感叹。

  班彦新村129户村民,祖祖辈辈居住在海拔2700米的大山深处。脱贫攻坚精准识别时,这个村贫困发生率高达57%。

  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村民们整体搬迁到山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新村。新村水、电、天然气等一应俱全,还建起了土族盘绣的扶贫车间。

   2018年底,班彦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91元,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旧日的班彦换了新颜,人人都活出了精气神!

  行路难、吃水难、住房难、就医难、上学难、增收难……8年前,甘肃省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还存在着很多困难。

  村民马占海回忆,受不了恶劣环境和落后面貌,许多人开始外迁。到2013年,原本800多人的布楞沟村,只剩56户300来人。

  8年后的今天,布楞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房盖起来了,水引来了,路修通了,山也变绿了,孩子可以在家门口上学,老人能在家门口就医了……

  如果说布楞沟村8年实现了改天换面,那么生活在中缅边境、云南独龙江畔的独龙族群众则是“一跃跨千年”。

  独龙族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此前,独龙族世代被大山深沟阻隔,过着狩猎捕鱼、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2018年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不到70年的时间,他们跨越了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

  2016年至2020年,民族八省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4203元增长到10770元,增幅达156%。

  今天,从祖国北疆到西南边陲,从雪域高原到天山南北,民族地区面貌日新月异,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

  曾经漂泊在帕米尔高原的柯尔克孜族牧民,告别了千年高原游牧,定居平原过上新生活。

  曾经世代居住在茅草屋、刀耕火种的佤族群众,如今家家户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安居房。

  曾经家徒四壁的广西京族群众,如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最快的少数民族之一。

  ……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由于注重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动能,实行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摆脱贫困、改变命运,在摆脱贫困的同时,广大群众的心也热了。

  “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只要我们不等待、不观望,发扬‘让我来’的精神,一定能过上好日子”,这是脱贫群众的心声。

  四 

  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这是脱贫攻坚给予我们的宝贵启示,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命运共同体的力量源泉。

  决战脱贫攻坚,离不开56个民族的团结奋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尤良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13团11连职工。1991年,她从重庆来到新疆,一家人靠着勤劳和智慧在新疆过上了好日子。

  2005年,尤良英与新疆皮山县维吾尔族农民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夫妇相识。得知这家人生活困难,尤良英决定出手相助。

  这一帮,就是10多年。如今,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一家走上了致富路,还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

   “只要心在一起,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尤良英说。

  尤良英与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一家的故事,是各民族心手相牵走上脱贫致富路的生动诠释。

  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

  决战脱贫攻坚的路上,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

   “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诞生地云南省普洱市,是典型的边疆民族地区,曾经“十县九贫”,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30.4%。

  普洱市孟连县富岩镇芒冒村芒告一组有11户佤族群众,芒告二组有28户拉祜族群众,两个小组共同居住在一座山梁上,中间一条水泥路将彼此分开。但平时大家互相走访串门,有事互相帮助,是彼此的“宾弄赛嗨”(没有血缘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

  在脱贫的道路上,芒告一组、芒告二组你帮我、我帮你,携手走向了小康。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普洱市丰富拓展孟连县“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帮互助机制内涵,将原来民间“人帮人、户帮户、民族帮民族”的“宾弄赛嗨”,升华为脱贫攻坚“县际互帮、东西互助、城乡互联、干群互系、村组互包”的新型“宾弄赛嗨”模式,携手并肩战贫困,走出了一条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普洱市“宾弄赛嗨”是我国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奔小康的缩影。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今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整体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贵州湄潭县,实现脱贫梦想的农民群众,唱起自编自演的花灯戏表达自己的感情:“一谢共产党,翻身把你想,以前我们做牛马,现在人人把家当;二谢共产党,吃饭把你想,以前忍饥又挨饿,现在温饱奔小康……”“每一谢”都是他们生活里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也都是农民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

  在云南腾冲市,过上好日子的佤族群众创作了歌曲《三声鼓响》来讴歌新生活、祝福新时代:“一声鼓响春常在,风调雨顺新时代;二声鼓响百花开,国泰民安新时代;三声鼓响都是爱,四海升平新时代。”

  这是佤族人民的新歌,也是56个民族一起奏响的时代乐章。

  幸福的歌儿唱不尽,美好的希望在前方。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留下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波澜壮阔的辉煌篇章!

  今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民族在脱贫攻坚伟大斗争中锻造形成的伟大精神,凝聚起来的磅礴力量,必将推动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