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宗教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宗教人物 > 正文

【中国民族报】让少数民族古籍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访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张谋

  • 时间:2021-08-04 20:00:07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编者按:

  2019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时指出:“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做好新时代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寄予殷切期望。一年来,在国家民委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各项工作取得全新进展。近日,就如何做好新时代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记者专访了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张谋。

  记者:2019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作了重要论述。一年之后,重温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您有哪些新的体会和认识?

  张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少数民族古籍工作者是巨大的鼓舞和有力的鞭策。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言简意赅,逻辑严密,内涵丰富,为新时代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一是深刻阐述了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基础职能,就是加强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使这些承载着厚重文化记忆、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长存于世。二是深刻阐述了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关键环节,就是深入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在“推陈出新”中实现“古为今用”,服务于民族工作大局。三是深刻阐述了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价值导向,就是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做好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要反复学习,深入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记者:一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指导下,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

  张谋: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后,国家民委党组立即组织传达学习,对贯彻落实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进行了安排部署。一年来,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者士气高涨,扎实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成绩。比如,被誉为“少数民族四库全书”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其编纂出版进度实现重大突破。该套丛书于1997年由国家民委立项,规划出版60余卷、约110册,收录我国55个少数民族及古代民族古籍书目。一年来共出版13个民族卷,为历史之最。截至目前,该书已出版51个民族卷,收录少数民族古籍书目10余万种;另有3个民族卷完成了编纂任务,已送出版社审校;其余民族卷也在有序编纂中。比如,《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国家标准的推广普及稳步推进。《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GB/T 36748—2018)是我室会同相关部门十年磨一剑的成果,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为我国少数民族古籍分级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标准于去年生效后,我们及时进行了宣传推广。各地在该标准的指导下,有序开展了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普查、搜集、整理等工作。在文化和旅游部今年6月正式发布的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推荐名单公示中,共有94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入选。

  此外,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与资料信息中心的重点出版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珍稀典籍汇编》喜获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格萨尔王传>大全》《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71-80卷)等少数民族古籍出版精品也在去年陆续与读者见面。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挖掘弘扬蕴含在少数民族古籍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您认为,这一思想内涵有哪些体现?

  张谋: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少数民族古籍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我认为最突出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记录了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进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佐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这部中国史,不仅记载在“二十四史”等汉文古籍中,也记载在《西南彝志》、满文老档等少数民族古籍中。自古以来,各族先民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这在东巴文《创世经》、布依文《献酒备用》等文字古籍,《苗族古歌》《羌族萨朗》《瑶族密洛陀》《侗族大歌》等口传古籍中都有普遍记载。特别是自秦汉以来,各民族你来我往、携手并肩,共同开疆拓土。元、明、清及民国中央政府赐封西藏地方政府的用八思巴文、满文、藏文、蒙古文、汉文等书写的印信文书,有力证明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满、蒙古、汉三种文字的《钦定理藩院则例》,是清政府治理当时蒙古、西藏、新疆等地区的法律法规。古壮文民歌抄本《瓦氏夫人》、壮戏剧本《农老》,则记载了壮族民间历史人物心向中央、共御外侮的历史佳话。在国家图书馆刚刚修复的西夏文古籍中,还发现了凉州会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有关记载。众多的少数民族古籍告诉我们,伟大祖国的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二是展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事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依据。卷帙浩繁、形态各异的少数民族古籍从不同侧面记录各民族的历史状况,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巩固的历史大势。总体看,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大一些,有很多少数民族古籍作品都是由汉文翻译而来,如藏文有《战国策》《大唐西域记》译本,蒙古文有《孝经》译本,傣文有《西游记》《儒林外史》等小说译本,至于满文的汉文古籍译本,更是遍及经史子集,不可胜数。同时,汉族也从少数民族文化中不断吸取营养。如在文学领域,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中都有许多少数民族文学成分;在史学领域,蒙古文三大历史著作《蒙古秘史》《蒙古源流》和《蒙古黄金史》先后在明清时期被译作汉文,补充了汉文史籍记载的不足。此外,少数民族古籍也反映了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学习、影响的历程。比如,蒙古族的八思巴文在设计时就参照了藏文。少数民族古籍中有大量的两体、三体、四体甚至五体合璧本,如清代满蒙合璧的蒙学读物《三字经》、满藏蒙维汉合璧的辞书《御制五体清文鉴》等。大量的少数民族民间契约和官方文书,也充分反映了历史上各民族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往关系。以上事实无不有力印证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一科学论断。

  三是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宝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文化滋养。少数民族古籍涵盖了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历史、宗教、军事、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地理、天文、历算、医学等领域的内容,包含着众多的文化珍宝。比如,“三大史诗”——《格萨(斯)尔》《江格尔》《玛纳斯》震撼人心、举世闻名,皆为几十万诗行的鸿篇巨制,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人类最伟大的英雄史诗之列。傣文、藏文、满文、蒙古文、西夏文《大藏经》与汉文《大藏经》一起,六种文字体系异彩纷呈、蔚为大观,构成了世界上最全的大藏经系统,在古代人类文化史上别具一格。苗族、侗族、仫佬族等传承至今的榔规碑刻,则记录了少数民族文化中崇尚自然、热情好客、守望相助等优良传统,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近代文化学术史四大发现之一的敦煌遗书中,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也占有相当比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中华文化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的例子,举不胜举。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记者:下一步,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将如何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指导,在新时代开拓创新、锐意进取?

  张谋:我们将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做好工作。

  一是推进少数民族古籍的搜集、保护,让千百年创造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留得住”。要摸清家底,针对少数民族古籍存量巨大、存藏分散的特点,深入民间一线广泛搜集线索,加大普查力度,做好分类统计、系统收录,并以此推动《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编纂出版进程。要分级保护,依照《文物保护法》对少数民族古籍做好分类盘点,结合《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国家标准的推广,认真选送具有重要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的少数民族古籍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要创新载体,组织协调全国各地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机构及相关研究、收藏、出版单位,克服多种文字多种学科交叉的难题,统筹探索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建设,推进数字化标准的制定,扩大数字资源开放,促进资源共享,不断提高利用效率。

  二是推进少数民族古籍的研究、阐释,让古籍文献为巩固中华民族大家庭“出好力”。要秉持精品意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统整理一批记载古代中国有关维护国家统一、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人物或事迹的古籍文献,编纂出版一批优秀成果。要凝聚各方合力,动员、支持全国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和学术讲座、出版论文专刊及学术专著等形式,对少数民族古籍中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进行系统阐释,推动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要搭建人才梯队,依托“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与资料信息中心”“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等平台,建立人才专家库,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专业化、年轻化、能吃苦、有恒心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大少数民族民间口传古籍传承人的保护抢救力度,保障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接力棒代代传承。

  三是推进少数民族古籍的宣传、开发,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要紧扣时代脉搏,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古籍工作原则,推动少数民族古籍文化资源转化为当代文化精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要创新宣传路径,通过制作电视节目、网络视频,线上线下开展专题展览,举办古籍修复技艺展示“进校园、下基层”活动等形式,普及推广少数民族古籍知识。要树牢大局意识,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推动少数民族古籍与文创、旅游等产业创新交融,促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