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构建学习互嵌、生活互嵌、师生互嵌、文化互嵌为主干的“互嵌型”校园。
一、坚持“学习互嵌”,构建共同成长空间
一是实行混合编班。统筹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结合学科专业合理分布招生计划,引导各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融洽关系。二是统一学业标准。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引导各族学生树立统一的学业质量观,同时针对学生学业基础差异实施“滴灌式”育人模式,将学业预警帮扶、经济资助关怀、心理健康支持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三是严格行为规范。坚持“一本手册管到底”,学生不分地域、民族,一律遵循《学生手册》制度规范,引导各族学生强化“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四是创新学习组织形式。2004年至今持续实施“学长计划”,发挥高年级优秀学生传、帮、带作用。完善学生成长营、骨干训练营、党员先锋营及西部少数民族卓越人才实验班等人才培养载体,在团队互动中培养“又红又专”的民族工作骨干。
二、力促“生活互嵌”,增进手足相亲情感
一是坚持混合居住。学校一直按照民族、地域分散互嵌的原则分配寝室,力争同室学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扩大各族学生的交往空间。二是建设文明寝室。以寝室为支点,以“一站式”学生社区为依托,打造“就寝同舍、学习同步、语言同学、民俗同尊、困难同渡、进餐同桌、娱乐同享、节日同庆、校园同护、纪律同守、和谐同创”的寝室文化,促进各族学生和睦相处。三是强化自律意识。成立楼栋自律委员会、提案委员会、生活与权益保障委员会等学生自治组织,让各族学生在自我管理服务中增进友谊、提升能力。四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民族文化交流节”及短视频、表情包、音乐MV等方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
三、强化“师生互嵌”,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一是完善“三全育人”体系。推进“初心领航、凝心聚力、同心树人”三大育人工程,整合“生、师、家、校、社”多方资源,在“大思政课”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二是建强学生工作队伍。坚持辅导员“四进四同”工作制度(即进食堂、进宿舍、进课堂、进学生活动;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娱乐),在陪伴中为学生引路导航。选优配强班导师(主任),明确工作职责,严格考核评价,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专项工作津贴。三是实施“成长守望”计划。推进全员育人,明确1名机关干部联系1至2名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或人口较少民族学生、资助1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四是构建师生交流机制。坚持校、院领导学生区晚值班制度,设立“校领导接待日”、校长信箱、院(处)长信箱,每逢开学、重大节庆日举办学生代表座谈会,寒暑假常态化开展家访工作,多渠道与学生交流互动、释疑解难。
四、推进“文化互嵌”,厚植民族团结根脉
一是建设专门课程。依托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等机构,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华文化导论》必修课、《“多彩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选修课和《民族团结进社区》等实践课,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启智润心。二是用好“第二课堂”。开展“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国旗天天升、国歌天天唱”等主题活动,构建“边疆行”“城市行”“老区行”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建设“石榴籽”志愿服务队、“好巴郎”“石榴红”工作室等志愿服务平台,实施“伴飞计划”“高原书屋”“笔友计划”等品牌活动,引导师生在实践中强化“五个认同”意识。三是讲好“红色故事”。实施“初心领航 红色寻访”系列活动,用红色文化培根铸魂。与《长江日报》联合组织学生实地寻访10年来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曾考察的地区和慰问的群众,讲述家乡变化故事、民族团结故事,“学习强国”连续两天在首页置顶活动报道。挖掘民族高校红色校史资源,组织师生创作传唱歌曲《民大,我心中的歌》,重温民族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赓续红色基因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