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过去,游客到西藏都去热门景点欣赏湖光山色;而今,更多人选择到博物馆参观逛展。2022年7月8日,西藏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这对爱逛博物馆的朋友无疑是个好消息。这个夏天,大量到西藏旅游的朋友在西藏博物馆新馆里一眼千年,重新认识西藏。
谈及西藏博物馆近年发生的巨变,西藏博物馆馆长米玛卓玛感触颇多:“近年来,西藏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我们干劲十足。特别是新馆建成后设施质量更好、服务更优、体验感更棒,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科技立馆:服务全方位提升
西藏博物馆紧邻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是我区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于1999年10月落成开馆。2017年10月,国家将其作为“十三五”时期重要公共文化惠民工程,累计投资6.6亿元,正式启动实施博物馆新馆改扩建项目。2022年7月1日,西藏博物馆新馆免费试运行开放,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前来参观。
外观新馆,建筑承袭传统藏式风格,木质装饰和彩绘沿用藏式民族工艺,与高原地貌、经典建筑、城市民居相融合。走进馆内又是一番不同景象,1100块玻璃构成透明金顶引入自然光,电动天窗让空气更加流通,构成“会呼吸”的大厅。
“用上高科技,西藏博物馆兼具好看的外观和丰富的内涵,这与我想象中的传统博物馆完全不同。”前来参观的游客惊叹不已,纷纷打卡拍照。徜徉在博物馆新馆陈列展示区、公共服务区,游客还可以体验儿童体验馆、文创体验馆、4D影院、观景平台、茶坊等文化休闲服务。
米玛卓玛介绍,近年来,西藏博物馆充分发挥博物馆以文化人的作用,不断推进博物馆文化服务向标准化、均等化、特色化发展。从场馆的提质改造到配套软硬件设施的改善、从服务功能的单一性到多元化、从传统服务到5G智慧服务和数字化展览等,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现了“质”与“量”的双提升,实现了我区博物馆发展历史上的又一次飞跃。
智慧兴馆:观展体验更加丰富
藏品是博物馆开展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业务工作的基础,藏品保护也是博物馆安全工作的重点之一。
西藏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其中珍贵文物达4万余件(套),包括史前文化遗物、历代中央政府颁赐给西藏地方的印信封诰、藏文古籍、唐卡、造像、瓷器、玉器、丝织品等18类,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近年来,西藏博物馆在做好藏品征集和管理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文物科技保护力度,加强与高校及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开展馆藏各类文物的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研究。
新馆建成后,西藏博物馆设立唐卡工作室、古籍文献工作室、金属工作室、环境监测平台等,创新性开展文物预防性保护、抢救性修复和数字化保护工作,打造以唐卡修复、古籍文献保护、金属文物修复为主的特色文物保护示范基地,藏品保管区面积和硬件设备全面提升,文物保存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此外,西藏博物馆还围绕藏品保护、研究、传播、展示、教育等业务,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历时两年在新馆建成智慧管理、智慧保护、智慧服务、智能教育、智慧传播五大体系的智慧博物馆系统,在全区博物馆领域率先推出了智慧化博物馆,有力提高了博物馆的服务水平,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助力博物馆内部管理运营更加高效,社会反响良好。
学术强馆:社会教育日益增强
随着公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对博物馆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博物馆阐释、传播和弘扬历史文化的途径更加多元、地域空间不断扩展,社会教育作用日益突出。
近年来,西藏博物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陈展水平,借助展厅扩建项目增加精品基本陈列,整合资源并向外推出优质原创性展览,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品质。通过举办《历史的见证》等展览,有力揭示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的历史事实。
场馆成课堂,文物来“上课”。西藏博物馆儿童体验馆自开馆以来,举办了多项活动来宣传西藏文化,吸引了广大市民群众来馆参与,帮助小朋友们更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西藏历史文化。
对藏品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是不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启发未来的基础,也是促进博物馆陈列展示、文化传播、社会教育工作的关键。西藏博物馆始终坚持“学术立馆”的理念,深入开展学术研究、举办学术讲座、申报课题、参加研讨会等,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加强馆级课题申报和管理,成功申请500余个馆级课题,形成了450个优秀科研成果。组织开展《西藏博物馆特色藏品概要》等40场讲座,为社会公众搭建起了认识、解读西藏的良好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