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宗教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热点专题 > 正文

第二次青藏科考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

  • 时间:2023-10-14 17:50:37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发育着世界上仅次于南北极的冰川,分布着数以千计的大小湖泊,孕育了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恒河等13条亚洲地区的重要河流,为这一地区20多亿人口提供水资源。青藏高原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碳汇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和众多的特有物种,是地球上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但也最脆弱的地区。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不仅会深刻影响区域内部环境,还将通过全球联动效应深刻影响周边地区甚至全球的气候和环境,因此关系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二次青藏科考队贺信中提出,要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的颁布实施为守护好青藏高原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提供了法制保障,对于守护好最后一方净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次青藏科考是重大科学工程。自2017年启动实施六年来,科考队围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过程及其环境变化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

  一是阐明气候变化影响下亚洲水塔失衡的影响,服务国家水资源与水安全战略。首次完成亚洲水塔总水量估算超过9万亿立方米,约是黄河150年或长江10年的径流总量。气候变暖导致亚洲水塔固-液比持续降低,内流区水资源增加,外流区水资源减少,呈现水资源空间分布的失衡。模型预估亚洲水塔21世纪将进入超暖湿阶段,亚洲水塔下游20亿人口的未来水资源利用需要进行区域性分策应对和国际性综合协调。

  二是揭示气候变化影响下青藏高原碳汇功能和变化特征,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双碳目标。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主旋律是变暖、变湿、变绿、变暗。气候变化对碳循环有显著的正反馈作用,整个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碳汇总量每年1.2-1.4亿吨,碳排放量每年5500万吨,已经实现了碳盈余6500万吨以上,随着整个青藏高原生态的趋好,青藏高原对国家双碳目标的贡献会越来越大。

  三是查明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变化,服务国家生态屏障体系优化。首次证实喜马拉雅小熊猫的存在,重新发现墨脱百合等被认为已经灭绝或者濒临灭绝的高原物种。理清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地和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的时空格局;建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方法;提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总体布局科学方案。

  四是发现青藏高原人类活动新证据,服务青藏高原绿色可持续发展。连续刷新青藏高原最早人类活动历史记录,将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历史推至20万年以前。提出实施青藏高原农牧区域联动耦合绿色发展工程建议,为实现农牧区生产、生活和生态多赢的绿色发展战略服务。

  五是评估川藏铁路沿线灾害风险,服务重大工程建设和运维安全。建立川藏交通廊道地质环境与灾害数据库,提出川藏铁路沿线30条重大泥石流的具体防灾对策。针对嘉黎断裂和鲜水河断裂等复杂构造变形部位,提出了线路穿越的低风险廊道,解决了通麦天险段和康定隧道等线路设计难题,评价了毛垭坝段北侧斜坡的稳定性,为确定北线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六是构建地球系统多圈层综合观测与预警平台,服务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选取雅江上游拉萨河流域,聚焦“冰”的独特禀赋,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的科考示范平台,开展地球系统变化的多圈层综合观测、预警与管理。建立雅江冰崩堵江灾害和中尼边境冰湖溃决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成功实现4次雅江冰崩堵江灾害事件的监测预警。

  七是融入国际组织和计划发展战略,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方案。以我为主的“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深化与多个国际组织和国际计划的合作,自主研发的“贡嘎模型”大气碳收支反演系统首获“全球碳计划”认证,在联合国环境署平台发布《第三极环境科学评估报告》,在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上分享气候变化成果。

  这些科考进展有效服务了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考队全过程科学支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工作。

  下一步,第二次青藏科考将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为首要任务,加强生态系统本底及其未来变化规律研究,加强雪山冰川、江河湖源生态保护,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加强冰冻圈灾害评价和监测预警,构建广泛的监测网络平台体系,为建设青藏高原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

  

  


原文链接:http://mw.xizang.gov.cn/xwzx/tttj/202310/t20231007_37938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