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宗教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宗教法治 > 正文

楚雄州打造各族群众共居共融共乐的幸福家园

  • 时间:2024-11-08 19:28:40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近年来,楚雄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认真贯彻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积极发展“幸福里”社区建设经验模式,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幸福里”社区建设,制定出台《楚雄州全面推进“幸福里”社区建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专项行动方案》,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各族群众实现共居共融共乐。

  精心织密“幸福就业”服务网

  标准化构建服务矩阵。突出提高劳动力组织化程度这个关键,持续打造楚雄就业服务“幸福里”品牌,大力推广以“用工企业+劳务平台+务工人员”为核心的“幸福里”社区就地就近就业新模式,着力建设充分就业社区,全州10县(市)建成“幸福里”社区26个,实现“零工市场”全覆盖。构建“2+10+N”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州本级设立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2个中心,10县(市)设立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103个乡镇社会事务中心设立就业服务专干,1115个村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公共就业服务),推行“1+N”零工服务模式(除县城建设1个标准化零工市场外,在劳动力密集的园区、乡镇街道建成N个零工驿站),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网络,为辖区群众提供就业失业登记、就业见习、职业指导等9个方面55项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办理。

  规范化做优基础工作。全面摸清底数,组织乡镇、村组干部摸排农村劳动力务工需求,人社部门牵头摸排企业用工需求,建立农村劳动力、企业、务工人员基本信息“三台账”,制定劳动力就业需求、企业用工需求、有意愿到“幸福里”社区务工人员动态信息“三清单”。全员宣传发动,常态化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信息、送服务“四送进家门”活动,算明白就地就近就业的经济账、效益账、家庭账、安全账,讲清楚在“幸福里”社区就业的便捷和优势,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灵活就地就近就业积极性,从四处打工转变为家门口就业,提升规范化服务能力。

  组织化推进高效发展。始终坚持突出提高劳动力组织化程度这个关键,形成人社部门主抓、各部门密切配合、企业全力响应、劳务者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劳务平台+乡镇党委+村党组织”的优势和作用,聚焦“双组织两服务”(组织企业组织群众、服务企业服务群众),在区域协作上升级加力,加强州内、省内劳务合作,积极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人员较多的社区基本建成“15分钟就业服务圈”,通过招工信息互通、人力资源共享、企业用工互补等方式共筑发展平台,打造区域协同“幸福里”社区,既稳定产业工人队伍,又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多渠道吸引各方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延长就业时间、增加群众收入、不外出少外出,推动乡村振兴。全州“幸福里”社区累计服务企业1.31万户(次)、提供岗位9.13万个、促进就业5.37万人(次)。

  倾心架起“幸福就业”服务桥

  精准化对接需求。始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走好“幸福里”以产业促就业、就业带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全力兴产业、促就业、助增收,加快打造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域文旅目的地、医药康养样板区、现代商贸物流集散地,切实通过产业发展开发大量新增就业岗位,元谋县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户流转土地租金收入达900多万元,4.1万群众在“家门口”的农业基地务工劳务收入达4.31亿元。聚焦本地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用工需求和农村劳动力就业需求,做强重点产业拓岗、壮大富民产业送岗、紧盯经营主体稳岗,建立健全企业用工信息台账和务工人员信息库,精准匹配务工端和企业端需求。深度挖掘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彝绣、花卉、果蔬等富民产业,引导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全州建成彝绣车间77个、绣坊260个,培育彝绣经营户538户、绣坊513个,全州彝绣产业实现产值10亿元、增加值2.75亿元,5.7万名彝绣工人人均年增收2至4万元,带动2000多名残疾人就地就近就业。紧盯经营主体稳岗,围绕实现产业、企业、就业同频共振,持续实施经营主体倍增行动,编制重点特色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和各县市人力资源服务供需清单,强化对接指引,促进供需适配。打造多层级、多元化人力资源市场线上交易平台,全面推行“市场下单、企业抢单、人才接单”对接模式,全州实有经营主体37.5万户,同比增长24.3%,千人拥有经营主体155户,新增就业岗位超10万个。

  专业化抓实培训。始终坚持“既给岗位、也提素质”,积极探索“幸福里”产业员工帮扶培养模式。围绕把务工人员培育成“时代新人”“技术匠人”的目标,依托“幸福里”社区,实行“基地+社区”集中培养、“职校+订单”定向培养、“产业+产品”典型培养模式,定期开展“农民大讲堂”,组织就业创业和生产技术培训,同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家庭美德、孝老爱亲等教育,颁发星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发挥“幸福里”社区孵化器作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振兴“接力手”,将务工“游击队”变为了“正规军”。依托职业院校、技工院校、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探索开设宇泽、隆基等企业订单式技术人才培训班,从招生、岗位实习、毕业生就业全方位深入合作,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就业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融合、精准就业。围绕重点产业、特色产业,依托“楚雄彝绣”“姚安花卉”“元谋菜农”等28个具有楚雄特色、增收效应好的劳动品牌,经济规模达356.07亿元,直接从业人员9.1万人,从业人员务工收入达52.82亿元,间接带动就业27.82万人,成为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新亮点。

  贴心构筑“幸福就业”服务家

  市场化运营服务。引入企业市场运作,由劳务公司与用工企业签订劳务承包协议,着力培养劳务经纪人。通过劳务承包、劳务派遣等形式,实行弹性用工,建立“一人一企、一企一策”服务专员工作机制,依托每月“企业服务日”,对辖区内247家重点产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人才密集型企业进行走访服务,实现“码”上告知、“码”上就办,做服务的“店小二”、跑出服务的“加速度”,按需上门提供“菜单式”“订单式”服务。积极探索建立企业和务工人员之间利益联结机制,采取鼓励务工人员入股经营、合作分包等方式,将员工变股东、合作伙伴,有效激发务工人员内生动力。

  人性化周到服务。通过整合资源租赁盘活闲置低效国有集体资产,统一布局建设“幸福里”社区生活保障区,配套建设食堂、洗浴室、卫生间、洗衣房、文体活动场所等设施,妥善解决务工人员的吃、住、行等问题,创新营造“家庭式”用工环境,实现拎包入住、送餐到岗、餐后上工、往返接送,让务工人员打工挣钱、照顾家庭两不误。配置图书阅览室,满足务工人员学习需要;组织医疗机构体检义诊,积极协调基层卫生室落户“幸福里”社区方便工人基本的医疗需求。持续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定期开展劳动维权知识讲座,及时有效调解劳务纠纷。做到务工人员聚集到哪里,人社权益保障就跟进到哪里,人社“权益服务站”就建到哪里,让务工人员心无旁骛抓生产。

  数字化赋能服务。始终坚持把数据思维贯穿“幸福里”社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全过程、全领域。为打通企业用工、群众找工的信息壁垒,建设“幸福里”社区就业可视化平台数据中心,通过电脑管理端、手机应用端、可视化数据中心“两端一中心”,构建智慧治理智能化数据底板,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联动。依托平台精准捕捉企业用工需求、群众务工需求及治安管理、矛盾纠纷调处等信息,通过信息数据一条线实现社区、务工人员、企业三方无缝对接,提升精准服务、智慧监管和科学决策的数字化治理能力,用“不打烊”的信息化窗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

  楚雄州全力提升“幸福里”创业就业新模式,围绕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的全方位互嵌,来自不同民族、不同乡镇的群众在“幸福里”社区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各民族群众留得住、能融入、得发展的互嵌式民族团结进步幸福家园正在“幸福里”一点点搭建起来。


原文链接:https://mzzj.yn.gov.cn/html/2024/difangdongtai_1106/405653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国生态农业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