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昆明市认真践行“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发展“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持续围绕“土特产”下功夫,不断激发特色产业新动能,促进各族群众增收,推进共同富裕,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县(市、区)各地呈现出“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的良好发展态势。
“小特色”蝶变全面小康“大产业”。一业兴、百业旺。昆明市东川、寻甸、禄劝3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的县区,聚焦高原特色重点产业,在花椒、肉牛、中药材等“一县一业”基础上持续发力,将“小产业”做成“大市场”,不断壮大“家门口”的富民产业。东川区推进高品质花椒、东川大洋芋、大蒜、中药材、畜禽和小江热区果蔬六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2024年,碧谷街道大寨村种植大蒜7000亩,产值预计实现1.05亿元。乌龙镇种植花椒1.5万亩,产值1.08亿元,直接带动2279户8886人增收,人均年增收3038元。寻甸县联合乡以火腿、野生菌、中药材、山泉、苦荞五大产业为主要抓手,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六哨乡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3万亩以上,年产量超过32万吨,年产值在数亿元,“土豆豆”成为农民致富的“金蛋蛋”。仁德街道大棚种植蔬菜6000余亩,一年生产两到三茬,预计产值约8000万元,不仅给种植户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也让周围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禄劝县皎平渡镇引进芸岭鲜生有机蔬菜种植项目落地以来,共流转土地2000余亩,每年为集体增加承包收入5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就业150余人,实现人均年增收2.5万元。汤郎乡因地制宜探索金花、金果、金叶“三金”产业,推广种植万寿菊2600亩、人参果40亩、烤烟7000亩,预计带动群众增收4000余万元。随着乡村全面振兴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全市各县(市、区)“土特产”越做越大,产业链逐渐延长、价值链逐步提升、利益链不断完善,脱贫基础更加坚实牢靠,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小产业”展现共同致富“大作为”。让县域特优农产品“走出去”、农民富起来,是各县区发展特色产业的初衷。富民、宜良、石林、嵩明等县超前谋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精心组织,突出特色,调整结构,发展“一乡一特”农业产业化,着力打造高原特色种养业,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产品品牌,使其成为群众增收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富民县罗免镇“以鹅兴业”发展“鹅经济”,养殖总量达150万只。宜良竹山镇种植板栗2.5万余亩,总产量可达5200余吨,总产值达3135万元。石林西街口镇2023年人参果种植面积10.4万亩,总产量达18.56万吨,总产值11.5亿元,以较小的土地占比创造出较高的农业产值,充分彰显了“富民之果”的巨大潜力。嵩明杨桥街道办事处大花蕙兰种植面积2160亩,年产量3159.5万盆,产值2.3亿元左右。晋宁区双河彝族乡把小荚豆作为重点产业,2024年全乡种植面积达4800余亩,农户平均创收达3.7万余元,产值逐年攀升。全市“一乡一特”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有序推进,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持续增收,激发了乡村经济内生动力,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小亮点”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全市深入学习“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效依托传统民族文化,打造水果、花卉、蔬菜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促进农文旅产业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呈贡区万溪冲村拓展宝珠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业链条,通过举办“梨花节”“采摘节”,不断提升宝珠梨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逐渐打造一条以“春花”“秋实”为核心产品的宝珠梨文化产业链,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品牌。晋宁区六街镇干海村以春桃为媒,举办“盛姆春桃”民俗文化节,“三月桃花六月桃”,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摘桃品桃、逛乡村集市、听山歌小调、看表演、赏美景,既扩大了盛姆春桃的品牌效应,又提升了乡村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当地桃子的销售,增加农民收入。安宁市禄脿街道办事处艾家营村打造2000亩葡萄种植基地,打造“葡萄+乡村旅游”特色产业,逐渐探索出一条以葡萄产业为主题,农旅结合的发展道路。“一村一品”的兴起,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了乡村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让乡村全面振兴成为现实,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农民过上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