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勇来了!”工布江达县双拥路巷子里,9号出租房的住户喊了一声。
接着,一间间出租房的门打开,大家纷纷走出来,亲热的招呼声此起彼伏。
“以前,我们一家住在太昭村。为了让小孩能在工布江达县小学走读,于是打算在县城里租房子住,看了好多地方,不是太贵,就是太偏僻。正当我们准备放弃时,碰到了扎勇。”和记者聊起现在居住的出租房,太昭村村民阿吉打开了话匣子。
“早就听说扎勇是个助人为乐的好人,当时只是随意地向他说起我们的困难,没想到,扎勇听到后,便马上带我们去看他家剩下的一间出租房。他不仅把房子租给我们,还开车帮我们搬家具、装宽带……真是太热心了。”阿吉对扎勇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面对记者的采访,扎勇的回答朴实而真挚:“我自己就吃了读书少、没文化的亏,所以特别能理解他们。我的出租房距离学校比较近,主要租给那些有孩子、收入又少的农牧民家庭,就是想让他们的孩子不光上得起学,还能上得好学。”
“我们在这儿住了7年,7年相处下来,扎勇让我们打心眼儿里觉得,他真是个好人。遇到家庭特别困难的,他不仅免收租金,连水电费都帮着缴了。”住在另一个院落的租户巴增对记者说。
一套房子每月租金400元,遇到困难的租户还经常免房租、帮缴电费水费。“这点钱算不了什么,我注册了一家农民建筑施工队,这些年政策好,施工队承接了不少工程项目,也赚了些钱。而且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能光顾自己赚钱,遇到有困难的乡亲们帮上一把,是我的本分。”扎勇说。
扎勇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今年57岁的扎勇,除了在房屋出租上为大家排忧解难,还每年资助村里的大学生学费,主动出钱帮村里的困难群众盖房子……太昭村里的100多户群众,几乎家家都接受过他的帮助。
这些年,扎勇身体大不如前,施工队交给儿子打理。他自己每天东家走走,西家看看,看看谁家有困难自己能不能帮上一把。这不,看望完租户,他又来到工布江达县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
“自从2015年供养服务中心搬迁到新址后,每年藏历新年,扎勇都会准时来到这里,为每位老人送上300元钱,年年如此。每次发完‘压岁钱’,他的身上都会挂满哈达。”在供养服务中心门口,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现在政策好,老人们吃穿不愁,病有所医。我只是想表达一下我的心意,让老人们手里有点零花钱,过节买点零食,过个开心年。”一番谦虚的解释后,扎勇径直向老人们经常活动的“夕阳红活动中心”走去。
突然,一个人冲了上来,激动地握住扎勇的手,嘴里不停地发出兴奋的“啊啊”声。
工作人员介绍说,他叫格桑达瓦,一场大病让他丧失了语言功能,家里人平时很少来看他。他把扎勇看作是自己最亲的人,每次扎勇来,他都会第一个跑上来,抓住扎勇的手不放,用“啊啊”声和手势表达自己的喜悦。
扎勇和格桑达瓦拉着手走进“夕阳红活动中心”。一进大门,格桑达瓦的声音更是提高了不少,他是在告诉大家扎勇来了。一时间,扎勇被几十位老人围了起来,又是问候,又是拥抱,两只手臂被大家紧紧握着,久久不肯松开,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像这样的好事,扎勇做了十几年,从不图任何回报。有人问他,“你帮助过多少人?”“你做好事花了多少钱?”“你这样图什么?”他总是纯朴地笑着说:“这都是小事,不算什么大事。我是共产党员,这样做是我的本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宗教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宗教法治网 zjifz.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